阅读:1909回复:1
华科大教授撰文剖析中国工程院长周济从政之路华科大教授撰文剖析中国工程院长周济从政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2日01:41 长江日报 昨日,周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长的消息公布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海春第一时间撰文剖析周济的从政之路,称其是“领导学上的一个经典案例”。 陈海春曾与周济共事多年。 早年,两人同属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机械设计教研室。后来,在周济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和科技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时,陈海春是公司办公室主任。此后,在周济任校长和教育部部长时,两人工作接触甚多。 去年,陈海春在周济被免去教育部部长职务的半个月后,专门撰文讲述了他与周济交往的一些事。 从政之路: 从班长到中国工程院院长 周济担任“领导职务”由来已久。 陈海春说,周济在高中时就担任过班长和校团委副书记。在清华大学时,他担任班团支部书记。 1970年,周济从清华大学毕业,奔赴高中时就定下的方向——新疆。在新疆8年,他做过校办工厂厂长。陈海春认为,周济在这几年间“从抓革命到促生产,得到了锻炼”。 1980年,周济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机械工程系学习。他在美留学时,出任“纽约布法罗地区中国留学生会负责人”。在这个位置上,他接触到了一些不简单的人。陈海春在昨日的博客中透露,周济后来曾说,他受益于这个职位。 回国后,周济认为,“大的事业要有大的团队”。陈海春剖析说:“他对外大联合、对内大团结,把一个原本是机械学院比较边缘化的教研室,通过学研产协调发展,迅速变成学院乃至学校最有活力和实力的单位。”就这样,周济的才能显露。 1984年起,周济历任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校长,省科技厅厅长,武汉市市长,教育部部长,中国工程院院长。 工作之道: 以商量的口吻与人交往 周济在教育部工作期间,陈海春曾被借调过去。 期间,教育部的人告诉陈海春,周济在做普通教师和学校领导时也常去教育部汇报工作,“有时几天来一次”。他们有时碰到周济,会问:“怎么还在北京?”周济总是笑着说:“我回了趟学校,又来了。” “他是个大教授,但没有大教授的架子;当了部长,也对当年关照过他的下属表示谢意”。 陈海春见过周济的父母,一位是非常精明的老大爷,一位是非常豪爽的老太太。“周济的性格兼得父母的滋养”。 2004年,陈海春被借到教育部参与起草文件,这是一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文件的起草以教育部为主,其他部委参与。陈海春回忆说,其他部委参与起草的人,年龄一般都比周济小,但周济对他们非常客气,“以商量的口吻交往”。 成功转型: 领导学上的一个经典案例 陈海春说,他在周济身边工作期间,周济时常提起他在清华大学的经历。 一天,陈海春陪周济出差在路上闲聊,周问陈:“为什么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不少人都发展得很好?” 周告诉陈,发展得好的,基本上都是当年的学生干部;这些学生干部有一个标准口号:“听话,出活。” “听话,就是要把领导交办的事情听进去;出活,就是要把领导交办的事情做好。”周济出任教育部部长后,在一次司局长会议上专门把“听话、出活”作为对下属的要求。 10年前,周济从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岗位上离任当晚,把陈海春等几位身边工作人员找了过去,从头到尾认真将学校的战略规划——《华中科技大学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战略规划(2001—2020年)》梳理了一遍。 在不少人眼里,周济是个“工作狂”,就像一个“永动机”,从来不知疲倦。他从国外回来不倒时差就开会;他任教育部部长期间,教育部9楼的灯光从来都是整栋楼中最后熄灭的楼层。 陈海春回忆,当年暑假,已不是校长的周济专门到学校的暑期工作会议上详细讲解规划的制定情况。陈海春当时不理解周济为什么要那样做,“现在看来,那是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 “从专业工作者成长为管理工作者……”周济出任中国工程院院长之际,陈海春教授正在给学生讲授《现代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课程。陈海春把周济作为“领导学上的一个经典案例”,引入了自己的课堂。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在武汉的日子 记者 郑欣荣 新华社发布消息说,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昨日宣布了中国工程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名单,经过院士大会选举,周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长。 巧合的是,周济和他的前任徐匡迪有着似乎相似的人生轨迹:徐匡迪是中国第一个院士市长,他在上海当过市长;周济是第二个院士市长,他在武汉当过市长。这次,周济接替徐匡迪担任了中国工程院院长。 2001年的最后一天 2001年12月29日,55岁的周济从湖北省委常委、省科技厅厅长任上,调任武汉市委副书记。 两天后,即2001年最后一天,武汉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任命周济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代市长。 在历任武汉市长中,周济创造了两个“最”:学术称号最高——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期最短——118天。 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他在武汉市工作的时间会如此之短。 首抓“绿色武汉”建设 2002年元旦,刚上任的周济在市长办公室会见市园林局负责人,听取有关武汉绿化工作的情况汇报。 1月4日是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周济邀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和市园林局的专家恳谈“绿色武汉”建设。恳谈会上,周济提出:加大绿化造林力度,构筑“城在林中”的景观格局,实现绿化造林的超常规发展,使武汉城市面貌实现历史性转变。 周济将“绿色武汉”建设当作他的第一个抓手。 周济主持的第一次市长办公会,主要议题就是敲定“绿色武汉·城在林中”行动计划:全市连续数载,每年至少植树800万棵。他表示,武汉水资源丰富,四季分明,适宜种树,要种就种出国内外先进水平。 1月9日,全市绿化造林动员大会召开。时任市委书记罗清泉和周济共同出席大会讲话动员,宣布全面启动“绿色武汉”建设,年内将安排100万棵树木扎根市区,建240万平方米绿地,城郊人工造林2000万棵。 本报记者刘功虎当时负责报道“绿色武汉”建设新闻。昨日,他回忆说,周济抓绿化说的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人是一白遮百丑,城是一绿遮百丑。” 树木树人数企业 2002年1月14日,在市人大十届五次会议上,周济当选武汉市长。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第十三任市长。 当选后,周济接受本报记者杨于泽专访。他说:“做市长就是为党和人民干实事。我一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实现武汉市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周济除了抓“绿化武汉”,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动“科教兴市”。作为院士和前任省科技厅厅长、前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在这方面他有独到的见解。 1月18日,他到光谷调研。2月5日,他听取18位在汉两院院士对“科教兴市”的建言。随后,他召集市政府咨询委员会会议,广泛征求对武汉发展建设的意见。 2月26日,周济接受香港媒体驻汉记者集体采访时,阐述了治市方略:树木树人数企业。他提出,今后5年要着力提高武汉城市经济实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社会系统。 调京出任教育部部长 3月20日至30日,周济率武汉市代表团赴美招商。曾在美国留学的周济,用流利的英语向美国企业家介绍武汉的发展前景,邀请他们来汉投资。 在美期间,周济这位院士市长受到当地华人和中国留学生热烈追捧。从周济出任武汉市长这件事上,他们看到国内对知识分子的器重和对留学人员的信任。 周济的工作很快就变动了。4月18日,在全市党员负责干部大会上,省委组织部部长宣布,周济不再担任武汉市委副书记,将调京工作。周济在会上说:“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难以平静。一是很舍不得;二是十分抱歉;三是真诚感谢。遗憾的是(任市长)时间太短暂,做的事还不多,贡献还太少。” 4月19日,周济最后一次以市长身份出席一个公开活动。 4月28日,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决定,接受周济辞去市长职务的请求。第二天,《长江日报》刊登周济辞职新闻的同一版面上,头条新闻是《绿色屏障可庇护武汉1/3面积 环城森林工程设计方案敲定》。 不久,周济赴京出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2003年3月,他被任命为教育部部长。 |
|
|
1楼#
发布于:2015-03-24 15: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