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尘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10-05-26
  • 最后登录2020-12-09
  • 发帖数4379
  • 考试币263108枚
  • 好评度150点
  • VIP金币6个
阅读:1576回复:4

毛泽东挑选秘书内幕 盘点主席身边四大秘书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1-07-13 11:37
毛泽东挑选秘书内幕

  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一身的毛泽东,好学勤思,博古通今。因此,毛泽东选秘书一个重要标准是须“有学问”的。毛泽东习惯于以文识才,以才举人,他的几位秘书都因各自的文才而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和任用,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胡乔木的选用,起因于毛泽东看了胡乔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文章,觉得“乔木是个人才”,所以点名调胡乔木当了秘书。胡乔木来到毛泽东身边后,在毛泽东的影响下,读了大量理论著作和文献。

  由于胡乔木的埋头苦学,使他具有了深厚的理论功底。1971年夏,毛泽东南巡中在回答丁盛“胡乔木是什么样的人”时说道:“胡乔木曾为中央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别人搞了几个月,没有搞出头绪,他一写,就写出来了。《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也是他写的,写得不错。”胡乔木文字能力出色,逐渐成了“中共中央一支笔”、“ 中共中央大手笔”。

  陈伯达之所以能够成为毛泽东的秘书,是因为陈在延安的一次座谈会上较为有特色的发言吸引了毛泽东。当时,会上对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争论,陈伯达的发言较好地阐述了孙中山的思想。陈伯达刚发言完毕,毛泽东就站了起来,高兴地说道:“刚才陈伯达同志的发言很好,很恰当地分析了孙中山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

  散会后,毛泽东就把陈伯达留了下来。晚上,毛泽东请美国客人吃饭时,又邀请了陈伯达。席间,毛泽东与陈伯达关于古代哲学的谈论,使他们之间有了共同的话题。这一天,成了陈伯达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成为毛泽东手下的“一支笔”。

  田家英最初引起毛泽东的注意,是因1942年田家英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从侯方域说起》一文。毛泽东看后,颇为赞赏。虽然那只是一篇千余字的杂文,但毛泽东从中看出了作者较深的中文功底和敏锐的思想。此后不久,毛泽东就把田家英调来当了毛岸英的语文、历史老师,后又经过几次特殊的“面试”,毛泽东便正式选调田家英做了自己的秘书。

  毛泽东喜欢吟诗作赋、泼墨挥毫、博览群书,也希望身边人员能经常与他交流心得。秘书受他的熏陶,也都被培养出广泛的兴趣爱好。20世纪60年代,胡乔木因病疗养而离开毛泽东多年,在休养期间,他开始学写古诗词,并将习作呈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因对诗词的浓厚兴趣,故而忙中偷闲,对胡乔木每次送来的诗词“终日把玩推敲,帮他逐句修改”,如此书信来往不断。胡乔木曾说:“《词十六首》都是在毛泽东同志的鼓励和支持下写出来,经过他再三悉心修改以后发表的。我对毛泽东同志的感激,难以言表。”这件事,还引起江青的不悦:“你的诗词主席费的心血太多,简直是主席的再创作。以后不许再送诗词给主席,干扰他的工作!”

  陈伯达与毛泽东共同的爱好在于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兴趣。陈伯达曾讲授过先秦诸子课,擅长中国古代哲学研究,而这正是毛泽东当时思索的热点。20世纪30年代,陈伯达在毛泽东的指导下,曾一口气写下《墨子的哲学思想》、《孔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等哲学文章,并引起毛泽东的很大兴趣。他对陈伯达说:“《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借助于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探讨,借助于呈送文章向毛泽东请教,陈伯达与毛泽东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

  田家英比毛泽东小29岁,如同子辈,但由于田家英喜欢文史,跟毛泽东一拍即合。毛泽东一读了好书,便向田家英推荐,共同的兴趣爱好,填平了他们之间年龄的沟壑。在毛泽东的影响下,田家英还逐渐对书法产生了兴趣,并陆续买了上千幅清朝字画。闲暇时,评论古人书法,常成为毛泽东和他的共同话题。

  毛泽东已经逝世多年了,他的四位秘书也早已作古,而毛泽东发现和挑选秘书的过程也成为让人难忘的历史故事。

璧尘官网书店http://shop34415918.taobao.com/
璧尘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10-05-26
  • 最后登录2020-12-09
  • 发帖数4379
  • 考试币263108枚
  • 好评度150点
  • VIP金币6个
1楼#
发布于:2011-07-13 11:37
中共中央一支笔、政治秘书:胡乔木

  胡乔木,1912年生,本名胡鼎新,“乔木”是笔名,江苏盐城人。

  胡乔木于1941年担任了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并成为中央重要的笔杆子,他先后协助编选了《六大以来》、《六大以前》、《两条路线》等重要党史材料,并参与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文件。

  1945年8月胡乔木随同毛泽东来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他的同乡、同学乔冠华此时也在重庆,老友相见甚欢。此时的乔冠华也是个笔杆子,发表文章也使用“乔木”作笔名,而胡乔木当时也正使用这个名字,两个“乔木”聚集在一起,他们发表文章时便叫人搞不清到底是哪一个“乔木”。

  乔冠华曾经到德国土宾根大学哲学系进修,获得了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时事晚报》工作,撰写时事评论,就是此时他给自己取了笔名叫乔木,当时他并不知道老同学胡鼎新进入延安并且也取名“乔木”,好在一个“乔木”在香港,一个“乔木”在延安,距离遥远,倒也不相干,不过也曾闹过一个小小的笑话:正在白区工作的胡乔木的妹妹方铭,看到香港报纸刊登“乔木”的文章,便以为哥哥在香港,并且还给哥哥写了信寄过去,但是这封信最终却送到了乔冠华的手中!

  这么一来人们渐渐发现有两个“乔木”,于是称延安这个为“北乔”,称重庆那个为“南乔”,而眼下两个乔木竟然相聚在一起,这就“麻烦”了,有人要他们其中一个更改名字,但是两个人都喜欢“乔木”这个名字,都不愿改动:“南乔”以为,他本姓乔,用“乔木”笔名,顺理成章;而“北乔”呢,他觉得自己的名字和妻子的名字谷羽都出自同一典故,怎能再改用原名胡鼎新呢?于是便有了毛泽东为“二乔”断名这一趣闻。那天大家在毛泽东那里谈起了“南乔”和“北乔”的事,一致请毛泽东作出评判。毛泽东经问知道,是胡乔木先用“乔木”这个名字,而“南乔”乔冠华真姓姓乔,“北乔”的真姓姓胡,于是毛泽东提出一个建议:“北乔”在名字之前加个“胡”字,南乔则仍用乔木原名,从此两乔之间便有了区别,而“胡乔木”的大名也随着时局的发展而为全国人民所熟知。

  建国后胡乔木曾担任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以及新华通讯社社长等职,参与编辑了《毛泽东选集》,正是由于他的这些丰富经验和编写经历使他对中共党史达到了烂熟于胸的地步。1951年6月,胡乔木起草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毛泽东指示以胡乔木的名义发表,这成为了胡乔木的代表作。

  1956年的一天,刚刚从起草中共八大文件的忙碌中透过一口气来的胡乔木又陷入新的忙碌之中,毛泽东给了他一个重大任务:写一篇批驳赫鲁晓夫的大文章!事情源于苏共二十大苏共对中共的批评,胡乔木奉命起草了《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该文发表以后一时间震撼国内外,毛泽东不止一次地称赞过它,这再次显示出胡乔木深厚的理论功底,这篇文章也成为胡乔木一生笔耕的巅峰之作。这时的他,已不仅仅是“中共中央一支笔”,而是“中共中央大手笔”了。

  毛泽东曾说胡乔木是“一介书生”,这话颇为合适,虽说胡乔木当高官多年,但是他依然书生意气,书生作风。

  “文革”期间,胡乔木怀着深深的失落感离开了中南海并多次受到批斗。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胡乔木随着邓小平的复出而复出,并为拨乱反正做了许多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为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努力,之后又积极推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发起和编写工作。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对正确评价毛泽东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92年9月28日,胡乔木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璧尘官网书店http://shop34415918.taobao.com/
璧尘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10-05-26
  • 最后登录2020-12-09
  • 发帖数4379
  • 考试币263108枚
  • 好评度150点
  • VIP金币6个
2楼#
发布于:2011-07-13 11:37
总管家、日常秘书:田家英

  田家英1922年生,本名曾正昌,四川成都人。

  1937年田家英到达延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北公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宣传部工作。他于1948年10月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在此之前田家英曾担任毛岸英的老师。那时毛岸英刚刚回国,汉语讲不好,毛泽东打算请一位老师来教毛岸英历史、语文,而就在此时田家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从侯方域说起》一文,毛泽东读后颇为赞赏,认为文笔如此老辣深沉而作者竟然是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颇为感慨,当毛岸英需要一位老师时,毛泽东自然而然就想起了他---他熟悉文史,年纪和毛岸英差不多,请他当老师教历史、语文,再合适不过了。就这样田家英开始当起毛岸英的老师来。

  自从担任毛岸英的老师之后,田家英和毛泽东的交往就逐渐多起来。那时由于正处于革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的工作异常繁忙,秘书工作加重了,需要增加新秘书,这时在陈伯达、胡乔木的推荐下,田家英开始当起了毛泽东的秘书。

  田家英为人忠厚老实、细致干练,深得毛泽东的信赖、倚重,毛泽东的存折、稿费、印章都交给他,这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对他的信任。

  作为毛泽东的日常秘书,田家英把主要的精力与才华都用于协助毛泽东工作。他事无巨细,凡是毛泽东需要他做的他都尽力做好,从起草文件、下乡搞调查、处理信访直至保管存折,可以称得上是大管家。他对毛泽东极为敬重,又和毛泽东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这使他们成了忘年之交。

  田家英有看书过目不忘的本领,他能背诵许多像贾谊《过秦论》这样长篇的文章,对他来说,背诵古诗只是他茶余饭后的一个消遣。毛泽东有深夜工作的习惯,为此,田家英也保持着与毛泽东同步工作的习惯。1961年11月16日清晨,忙碌一夜的田家英刚刚准备睡觉,就连续接到机要员送来的毛泽东三封内容相同的信,让他查找“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两句诗的出处。田家英知道毛泽东将有新作问世,凭着他对古诗词的深厚功底,没费多大功夫就找到了诗的出处,那是明代高启的《梅花》九诗之一里面的,是婉约派的作品。毛泽东自己的诗风豪迈雄健,但是他对抒情味浓、艺术性高的婉约派诗词也不排斥,在这些诗的触发下,毛泽东直抒自己的宽广胸怀,写出了很多堪称千古绝唱的好诗。

  但是由于毛泽东晚年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在思想上,田家英和毛泽东产生了分歧。田家英向来敬重毛泽东,把他视为导师、父辈,正是因为他对毛泽东的爱之切,才对一些倾向忧心如焚,正是由于他不会“见机而作”,使他成为江青和陈伯达的眼中钉,进而被安上了“篡改毛主席著作”的罪名。

  那是1965年的寒冬,毛泽东再次来到杭州。该年12月他在杭州召集五位“秀才”---陈伯达、田家英、胡绳、艾思奇、关锋开会,要他们每人为一本马列经典著作写序,由于那天毛泽东的情绪非常好,便海阔天空地聊起来,所聊的内容大大超过了写序的范围。毛泽东谈着谈着忽然又转移了话题,针对1965年11月《文汇报》所载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12月8日《红旗》杂志所载戚本禹的文章《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毛泽东说了一段评论式的话。他谈话刚一结束,陈伯达就把这事告诉了江青,于是原本只作为毛泽东随口而说的话却要整理出谈话纪要,于是这一任务便落在了田家英的身上。田家英看过纪录后,删去了毛泽东对姚文元和戚本禹的那段评论式的话。此时的田家英完全是出于正气、正义而删的,不料他的这一举动却触怒了江青一伙,于是他们给田家英安了一个在当时足以置其于死地的罪名“篡改毛主席著作”。

  田家英是一介书生,他继承了读书人的好传统---好学敏思、忧国忧民、洁身自爱、不慕名利、以天下为任、以苍生为念,正是这种优秀的传统铸就了他新一代读书人的性格,即便身居高位也不曾异化为官僚政客,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使他无法防御那些玩弄权术的小人,最终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1966年5月23日,被逐出中南海的命令给田家英以沉重的打击,他自缢而死,离世之际不过44岁。1980年,田家英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璧尘官网书店http://shop34415918.taobao.com/
璧尘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10-05-26
  • 最后登录2020-12-09
  • 发帖数4379
  • 考试币263108枚
  • 好评度150点
  • VIP金币6个
3楼#
发布于:2011-07-13 11:38
期追随的人、机要秘书:叶子龙

  叶子龙,1916年生,原名叶良和、叶佐臣,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石湾乡平安洲村人。

  叶子龙少年时代就接受进步思想,追求革命真理。叶子龙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年仅19岁时就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从那时起一直到1962年,叶子龙一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长达27年。作为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叶子龙一直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陪同毛泽东两次访问苏联,护送毛泽东进京,从延安的枣园、河北的西柏坡,再到北京的丰泽园,这期间凡是毛泽东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他忠厚诚挚的品格,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多次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称赞。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要冒着很多常人所无法想象的风险,同时也要有异乎寻常的勇气。叶子龙在担任毛泽东机要秘书时也曾被人诬陷过,这就是所谓的“窃听器事件”。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作为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叶子龙有个深切的体会,那就是毛泽东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强烈的目的性,从不做无用的事,不说无关痛痒的话,所以对他说过的话要格外的留心。进城以后,叶子龙总想尽量地把毛泽东的话一字不漏地记下来,为此想过很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采用录音的方法。录音作为现代化记录的手段,对于记录、整理、保存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实践证明效果也很好。为此,叶子龙几次与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谈这个问题并请示周恩来筹划录音工作。从1956年下半年开始机要室便陆续购买了录音设备,培训了专门的录音人员。不料这在“文化大革命”中却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诬陷成所谓的“窃听器事件”,说是在毛主席身边“搞特务活动”,是“为彭、罗、陆、杨反革命集团搞情报”。在这所谓“秘密录音”一案中,不仅中央办公厅的领导干部和机要室的许多同志被迫害,而且还株连了中央和地方单位的一些负责人,使许多好同志蒙受了不白之冤。

  叶子龙把毛泽东看成自己的良师益友。是毛泽东把他从一个年轻的红军战士培养成为一名党的干部,同时他也从毛泽东那里获得了多方面的精神财富。1962年5月,叶子龙调任北京市委工业部副部长。他告别了毛泽东,离开中南海后就再也没有回去。叶子龙1982年11月任中共北京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咨询委员会委员;1983年7月任国家安全部咨询委员会委员;1992年6月离职休养。2003年3月叶子龙在北京逝世。

璧尘官网书店http://shop34415918.taobao.com/
璧尘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10-05-26
  • 最后登录2020-12-09
  • 发帖数4379
  • 考试币263108枚
  • 好评度150点
  • VIP金币6个
4楼#
发布于:2011-07-13 11:38
野心家、政治秘书:陈伯达

  在毛泽东众多秘书当中,陈伯达是担任秘书时间最长的一个,前后共达31年。

  陈伯达,1904年生,原名陈建相,字尚友,福建泉州惠安人。陈伯达早年就读于上海劳动大学,后去苏联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达延安。初来延安的那些日子他的心情不是那么顺畅,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陈伯达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那是在延安一次座谈会上讨论孙中山思想,会上对孙中山思想的阶级属性发生了争论。一种意见说,孙中山的思想属于小资产阶级,另一种意见认为孙中山的思想属于民族资产阶级,争论颇为激烈。就在这个时候陈伯达开始展示他的本领了,他采用对立统一的方法讨论孙中山思想,他说:“我认为,孙中山的思想有两个两重性---既包括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又包括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毛泽东称赞他“很恰当地分析了孙中山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会后毛泽东还专门把陈伯达留下来了解了他的情况,随后又邀他参加了接待外宾的宴会。当毛泽东得知陈伯达通晓古代哲学,而他正巧也对中国古代哲学饶有兴趣,他们之间便有了共同的话题,越谈越投机,竟把美国客人搁在了一边……这一天成了陈伯达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成为了毛泽东的秘书。陈伯达成了毛泽东的秘书后,毛泽东让他超脱于一般秘书事务,主要从事政治理论的研究工作。

  陈伯达号称“理论家”、“中共一支笔”,他手中的笔一直在写文章:民主革命时期,他写下了《人民公敌蒋介石》、《中国四大家族》、《评〈中国之命运〉》等,解放后又写下了《论毛泽东思想》、《斯大林和中国革命》,参与起草了“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二十三条”、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等。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打败蒋介石、建设新中国的胜利大进军中,陈伯达在毛泽东的统率下也曾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做出过一些贡献。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往往会通过一些具体的小事表现出来,陈伯达也不例外。他曾随毛泽东出访过苏联,就是在出访莫斯科的日子里,他的一些劣行暴露无疑。

  那是在一次与斯大林会谈的时候,毛泽东谈起了蒋介石,这时斯大林忽然对着陈伯达说:“哦,我读过陈伯达同志的《人民公敌蒋介石》。”陈伯达本来一直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当他在听到斯大林提及他的著作时非常高兴,整个人马上变得兴奋起来,还未等翻译把话说完,懂俄语的他就已经放声笑了。

  斯大林把注意力从毛泽东转向了陈伯达,斯大林甚至举起酒杯走到陈伯达面前:“为中国的历史学家、哲学家陈伯达同志干杯!”陈伯达也举起酒杯回敬道:“为全世界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斯大林同志干杯!”这时的陈伯达已经忘乎所以,为自己能在这种场合大出风头而兴高采烈,这明显违背了基本的党际交往规则,因此事后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批评。

  陈伯达善于见风使舵,察言观色,在“文革”中红极一时,成为中共“第四号人物”,是中共九届政治局五位常委之一,同时又是臭名昭著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组长。“文革”初他曾经是江青的亲密伙伴,后来又倒向林彪,成为林彪的“军师”,堕落成为反革命集团的主犯之一,成为历史的罪人。

  “文革”中,陈伯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但在1970年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他因为设立国家主席问题和“天才论”问题而遭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从此便从中国政坛消失。他于1970年10月18日被拘押,1973年在中共十大上被开除出党。1976年9月,陈伯达被正式逮捕。“文革”结束后的198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陈伯达有期徒刑18年。1981年8月5日他保外就医,1988年10月17日刑满释放。1989年9月22日,陈伯达因心肌梗死卒于北京
璧尘官网书店http://shop34415918.taobao.com/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