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菲小老虎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12-04-24
  • 最后登录2020-12-09
  • 发帖数3265
  • 考试币6111枚
  • 好评度0点
  • VIP金币0个
  • 特殊贡献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最爱沙发
  • 社区明星
阅读:3162回复:16

行测答题技巧【转贴】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2-06-21 16:58
注:以下文章均转自http://bj.offcn.com/html/beikao/xc/,只用于考友间进行交流学习,不包含任何商业目的。

言语细节理解题七大陷阱及纠错对策

“细节”是指文段中那些容易被人忽略、混淆的细小信息。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细节理解型题目考查的是考生根据材料查找关键信息及重要细节、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材料原意是否一致等能力。
细节理解型题目常设的七大命题陷阱为:无中生有、颠倒黑白、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逻辑混乱、推断错误。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为考生逐一讲解。

一、“无中生有”
陷阱表现:选项涉及的某个概念、问题或结论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尤其是当选项出现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一般原文并未对它们进行比较。
纠错对策: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应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推断出来。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要认真审读原文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找出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谨防相似信息的干扰。
例题1:据报载,著名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霍金宣布他已放弃对“万有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的追求。过去他认为人们很快就能找到一个至少能在原则上描述、预测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终极“万有理论”,而现在他认为,人们永远都获得不了这样的理论;因为根据数学中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样的理论根本就不可能有。根据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任何一种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
B.“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比“万有理论”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
C.追求真理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D.霍金过往对“万有理论”的追求显示了人们不竭的探索精神
中公解析:B项属于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和“万有理论”做比较,就更谈不上何种理论更接近事物的真相。

二、“颠倒黑白”
陷阱表现:利用材料信息错综复杂的特点,在选项中将材料明确表示正确(错误)的信息予以否定(肯定)。
纠错对策:对于此类陷阱,关键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原文中的信息,着重研读某一段落,准确寻找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或相关信息。注意用词的肯定性、可能性、推测性,关注语句中出现的条件关系,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用信息,方能避开命题人设置的陷阱。
中公提醒考生注意:
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副词有:“必”、“必须”、“必定”、“准(是)”、“的确”、“可以”、“不”、“没(有)”、“未”、“莫”、“勿”、“否”、“不必”、“不用(曾)”。
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联词有:“既……也……”、“又(也)……又(也)”、“一方面……(另、又)一方面……”、“不是……而是……”、“是……不是……”。
例题2: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方注重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则倾向于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中西方的“差异”是对立的,不相互调和,二者都难以为继
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
D.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的目的
中公解析:B项颠倒黑白。由原文“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可知,中西方的“差异”并非对立的、不可调和的,而是可以“互补”并达到和谐的,且“难以为继”的说法无法从文中推知。

三、“偷换概念”
陷阱表现:多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通过对词语张冠李戴来迷惑考生。
纠错对策: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所叙述的对象及其具体的行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要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例题3: 在自然科学领域,那种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序列是清晰可见的,其进步发展史是一个旧理论不断被新理论扬弃取代、科学体系与科学思想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那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的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而人文科学领域虽然也有知识体系与话语的新陈代谢与不断更新,但是在人文科学领域还有另外一种更突出的现象,那就是一些基本主题与命题的重复性与永恒性,这使得人文科学的发展常常呈现为对于既有的知识与问题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气息的人类精神观念的演进过程。下列对于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自然科学的发展呈现为一个不断超越、不断进步的过程
B.基本主题与命题的重复性与永恒性是人文科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
C.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总是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发展
D.人文科学的历史进程呈现为清晰的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序列
中公解析:D项偷换概念。由文段首句可知,呈现出清晰的“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序列”的是自然科学,而不是人文科学。

四、“以偏概全”
陷阱表现:多通过更改主语或混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扩大范围来迷惑考生。
纠错对策:在阅读文段时,中公教育提醒考生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词和限定词,如:“一些”、“有些”、“这些”、“少数”、“少部分”、“少量”、“一部分”、“某个”、“某种”、“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等,见到这些词语时,就用笔加以标记。
例题4:大袋鼠是一种奇特的动物,它们平时在原野、灌林丛和森林地带活动,靠吃草为生,它们过群居生活,但没有固定的集群,常因寻找食物而汇集成一个较大的群体。老鹰、蟒蛇和人们都要捕捉袋鼠,然而对袋鼠最大的危害莫过于干旱,幼小的袋鼠会死亡,母大袋鼠会停止孕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袋鼠一般不会单独行动      
B.大袋鼠常聚集在一起寻找水和食物
C.威胁大袋鼠最严重的是干旱    
D.遭到干旱,袋鼠都会死亡
中公解析:D项属于典型的以偏概全。由文段中“幼小的袋鼠会死亡,母大袋鼠会停止孕育”可知D项“袋鼠都会死亡”丢掉了“袋鼠”前的修饰词“幼小的”,将部分变成了整体,扩大了主体的范围。

五、“混淆时态”
陷阱表现:“已然”与“未然”、“可然”与“必然”的互换。
纠错对策:在阅读文段时,考生要留心材料语言表达中的“将要”、“可能”、“也许”等词语,判断选项时则要注意诸如“已经”、“必然”等十分肯定的词语。准确把握“已然与未然”、“可然与必然”的关系。

例题5: 纳米技术将带来一场革命,彻底改变目前外科手术的意义。将来,外科手术不会出现手术刀,那时的手术工具是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只有原子或分子那么大。今天的膝关节置换手术也许会成为历史,纳米机器人将进入有病变的关节,帮助身体长出健康的关节。有了超级机器人和自动机械装置的帮助,医生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洞完成创口非常小的手术。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将来,外科手术将不再使用手术刀,取而代之的是机器人
B.纳米机器人可以进入人体有病变的关节,帮助身体长出健康的关节
C.使用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外科手术的创口非常小,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D.今天进行外科手术,医生们只需要把微型机器人注射到病人的身体,再由它完成所有的治疗工作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为D。选项中出现了时间词“将来”、“今天”的运用,考虑是否混淆了时态。文段叙述的是纳米技术将为外科手术带来一场革命,这只是一种展望,还没有实际发生。显然D项混淆了未然与已然,不正确。

六、“逻辑混乱”
陷阱表现:因果混乱、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混淆、选择关系与并列关系的混淆。
纠错对策:在做题时,一旦遇到涉及有逻辑关系的选项时,要特别关注选项分句之间的关联词语,然后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必然的关系,有关系的话,再分析究竟是何种关系。逻辑混乱主要有三种:因果混乱、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混淆、选择关系与并列关系的混淆。
例题6:人有一种记忆叫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的时间极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中的细菌或者简单有毒物质做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他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对上面文段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主要职能是消灭侵入人体的外来细胞
B.淋巴细胞生成的抗体能够把侵入血液中的有毒物质粘住,并阻止它们进入其他器官
C.人的血液中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
D.人具有免疫记忆,若得过麻疹和猩红热后,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中公解析:D项将原文“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中的“或”偷换成了“和”,混淆了选择关系和并列关系。

七、“推断错误”
陷阱表现:最常见的错误为过度推断作者意图。
纠错对策:解答此类试题关键要根据文章已经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合乎事理、情理、逻辑的综合分析,中公教育认为,考生应保证:一是内容上要有着落,二是推断的过程要合乎思维规律。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解答相关题目。
例题7:摩天(skyscraper)一词,最初是船员的专门术语,意思是帆船上的高大桅杆或者帆,后来不断演变,逐渐成为建筑中的一个特定术语。1883年,“摩天大楼”首先出现在美国一位喜欢幻想的作家所写的《美国建筑师与建筑新闻》一文中,这个术语就此诞生了。从那时到现在,人们建造了众多摩天大楼,它们鳞次栉比,耸立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天际线上。根据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联想与类比往往赋予词语以崭新的内容  
B.有些词语的意义要先于实物的存在
C.词语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  
D.船员与作家共同创造了“摩天大楼”这个词语
中公解析:C项推断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意义也可能存在缩小的趋势。
一般而言,公务员考试中的细节理解型题目会在一个题目中综合考查多种设错陷阱,请考生注意。

最新喜欢:

qikai02qikai0... jspeerjspeer mary_wannamary_w...
得志不得意,失意不失志。
加菲小老虎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12-04-24
  • 最后登录2020-12-09
  • 发帖数3265
  • 考试币6111枚
  • 好评度0点
  • VIP金币0个
  • 特殊贡献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最爱沙发
  • 社区明星
1楼#
发布于:2012-06-21 16:59
求同分析法破解图形推理题

图形推理题是公务员考试行测经常考到的题型。通常题干所给的图形都是形状各异的,此时可以通过寻找这组图形之间的相同点,来确定图形推理规律,这种方法称为求同分析法。对图形的求同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图形的特征属性和图形的构成元素。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结合真题为考生讲解求同分析法,帮助考生理解。

一、图形的特征属性求同
图形的特征属性求同,即在对题干图形细致观察之后,对题干图形的特征属性加以比较分析,寻找它们的共同点,由此找到图形推理规律,特征属性求同应用十分广泛,在视觉型图形推理、九宫格图形推理、图形分类中应用十分有效。
例题1: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C。观察题干所给的图形,每个图形中都有阴影,这便是这几个图形最大的相同点,也是本题解题的突破口,像题干这种形状和结构都不同的一组图形,主要考虑图形中阴影面积的规律。
在这道题目中,进一步看阴影,发现每个图形都有两部分阴影,并且这两部分的面积相等,查看选项,只有C符合这一特征,答案为C。
例题2: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③⑥,②④⑤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⑤⑥,②③④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C。观察给出的六个图形,都是有阴影的三角形和正方形,每个图形中还含有两个黑点。阴影和黑点是图形的共同特征,将两个黑点连接成一条直线,则发现图形①③④中黑点连线与阴影线条平行,图形②⑤⑥中黑点连线与阴影线条垂直。
例题3: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C。题干给出的都是一些线条明了的简单图形,观察可知,这组图形的共同点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都有封闭区域;二是图形都具有对称性。
题干图形的封闭区域数依次为1、2、1、1、2,数量上不具有规律性;再来看图形的对称性,依次为有水平对称轴、竖直对称轴、水平和竖直对称轴、水平和竖直对称轴、竖直对称轴,可以发现这种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应该选择有水平对称轴的图形,C是正确答案。
例题4: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B。题干图形和选项图形的共同点是每一个图形都是在一个主体图形之上画有一条直线。显然我们需要从寻找这条直线与对应的主体图形的关系入手,整体来看题干图形,发现每条直线都从主体图形上“切割”出至少一个三角形,选项中只有B符合这一共同特征,是正确答案。

二、图形的构成元素求同
图形的构成元素求同,即从题干图形的构成元素或组成部分出发,寻找它们的共同点,由此找到图形推理规律。
例题5: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C。观察题干给出的5个图形,都是由直线构成的,可以考虑线条数,分别为7、7、6、7、6,不具有规律性;线条之间有交点,可以考虑交点数,分别为5、7、6、6、6,也不能形成规律;其次可以考虑的是封闭区域数,分别为3、3、4、4、4,也是行不通的。
此时应该整体来考虑这组图形是否还具有其他的共同点,观察可以发现每个图形都包含有三角形,可以考虑三角形的个数,分析可知,每个图形中包含的所有三角形的个数具有规律,个数分别为3、4、5、6、7,下一个图形应包含8个三角形,可以确定正确答案为C。
例题6: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A。题干所给的图形相对复杂,一般不会考查线条数,首先将此考点排除;大致观察一下封闭区域数,发现也不具有任何规律;考虑图形的曲直性,发现题干图形中均含有曲线,然而查看选项,C、D选项都符合这个要求,所以此规律也被排除。
此时,我们陷入了一个僵局,不知从何下手,可能有的考生就会选择放弃。认真分析各个图形,我们可发现从第二个图形开始,每个图形中都含有一些相同的图形元素:第二个图形有2个相同的圆弧、第三个图形有3个相同的五边形、第四个图形有4个相同的等腰梯形、第五个图形有5个相同的三角形,由此得出本题规律为题干图形中含有相同的元素数为1、2、3、4、5、(6),选项中只有A项含有6个相同的长方形。

三、注意事项
正确应用求同分析法解决图形推理问题,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求同分析法是一种先整体再个体的分析方法,使用时应该先对所给图形进行整体把握,寻找图形间的相同点。
2.确定是否有唯一的共同点。要仔细研究在一组图形中除了已发现的共同点外,是否还有其他共同点,只有全面考虑所有的共同点,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规律的正确性。
3.确定推理的规律时要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得志不得意,失意不失志。
加菲小老虎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12-04-24
  • 最后登录2020-12-09
  • 发帖数3265
  • 考试币6111枚
  • 好评度0点
  • VIP金币0个
  • 特殊贡献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最爱沙发
  • 社区明星
2楼#
发布于:2012-06-21 16:59
六大角度正确选择成语

成语是公务员考试选词填空部分的重要考查内容。要应对成语类题目,仅仅理解成语的含义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相应的成语。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在做题时考生可从以下六个角度进行判断。

一、适用对象角度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如果对这些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汗牛充栋”只能形容藏书;“豆蔻年华”专指女子十三四岁时;“萍水相逢”只能形容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不能用于老朋友之间等。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辨析成语之间在适用对象上的区别,避免误用。
【例题1】  中国的节日历来与文学表现密切相关,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节的诗句____ ,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数不胜数        B.汗牛充栋        C.罄竹难书         D.不一而足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为A。选项中四个成语都有“多”的意思,但适用对象不同。“汗牛充栋”意为藏书很多;“罄竹难书”意为罪恶很多,难以说完。这两个成语都不能形容“赞美元宵节的诗句”多,排除B、C。“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能一一列举。词义与句意相符,但“不一而足”一般用于句尾,故不如“数不胜数”贴切。

二、程度轻重角度
有些成语意思相近,但在程度轻重上存在差别。如“惨无人道”与“惨绝人寰”都指极残酷,极狠毒,但后者指世上没有过的惨事,手段之残酷,情形之凄惨到了极点,程度比前者重;再如“信口开河”与“信口雌黄”,二者都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后者有歪曲事实随意掩盖真相,进行诽谤污蔑之意,语义比前者重。在做题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例题2】  中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的地位已____ ,对其垂涎的各大奢侈品牌纷纷增资加码是____ 的举措。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屈一指  顺理成章      B.举足轻重  理所当然
C.今非昔比  天经地义      D.无与伦比  水到渠成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为B。第一空要填一个表示中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地位的成语。“首屈一指”指居第一位;“无与伦比”指没有能跟它相比的。这两个成语的程度均过重,故可首先排除A、D两项。正因为中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的地位重要,各大奢侈品牌增资加码中国市场的举措才显得符合常理。“天经地义”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用来形容各大奢侈品牌的举措程度过重。

三、侧重点角度
有的成语含义大致相同,但是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彼此在语义侧重上存在差异。如“画饼充饥”与“望梅止渴”,二者都有用空想安慰自己的意思。前者侧重用根本不能兑现的办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后者侧重用对前途的预想来慰藉人们。实际中具体应该选用哪个才贴切,则需要考生结合相关语境斟酌选择。
【例题3】  明代工艺品的名字大都先强调年号,然后再强调东西本身。但景泰蓝不是在景泰年间出现,而是在元代就出现了。到了景泰年间,皇家的重视使它____ ,因此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通俗易懂且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景泰蓝。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名声大噪    B.享誉中外        C.声名鹊起     D.如日中天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为C。本题可从各个选项的侧重点进行考虑。“名声大噪”侧重的是名声大;“享誉中外”侧重的是名声传得广;“声名鹊起”侧重的是闻名的速度非常快;“如日中天”侧重的是名声正旺的状态。本题句意是景泰蓝在元代就出现了,到景泰年间因皇家的重视才使得它迅速闻名,强调的是闻名的速度之快,故选“声名鹊起”最合适。

四、感情色彩角度
成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在运用成语时,因为目的、场合、对象等的不同,就需要使用不同感情色彩的成语,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在做题时,考生需注意成语感情色彩的不同,并进行有效辨析。
【例题4】  弗雷德·史密斯对快递服务市场精辟独到的分析以及他的努力、他的自信、他的非凡的领导能力,他的不可多得的胆识,特别是他____ 地把全部家产投到联邦快递公司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征服了无数精明而狡猾的风险投资大师,征服了他们口袋里的9600万美元。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义无反顾   B.孤注一掷     C.破釜沉舟    D.铤而走险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为C。由“勇气和冒险精神”可看出,作者对史密斯把全部家产投到联邦快递公司的行为是持赞扬态度的,据此排除表贬义的B、D两项。“义无反顾”指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毫不犹豫。“破釜沉舟”形容不顾一切,下定决心一拼到底。与投入全部家产的举动相对应,“破釜沉舟”更贴切。

五、语法角度
作为一种特殊的短语,成语也有词性之分。成语从词性上大致可分为动词性、名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四类。动词性成语(如苟延残喘、喜新厌旧),数量最多;形容词性成语(如合情合理、自私自利)都可以做定、谓、主、状等。名词性成语(如繁文缛节、缓兵之计),可以做主、定、宾。副词性成语(如设身处地、不约而同),较少,只做状语。考生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词性,选择句法功能与语境相吻合的成语。
【例题5】  同为收藏,目的和动机却____ ,大多数人以短期的赢利为目的,将收藏视为一本万利的投资;另一种人源于个人爱好,作为精神的收藏。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天壤之别   B.泾渭分明     C.截然不同    D.南辕北辙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为C。由“大多数人”和“另一种人”的对比可看出,同为收藏,目的和动机却是差别很大的。“泾渭分明”意为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南辕北辙”指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这两个成语均与句意不符,排除B、D。“天壤之别”比喻相隔很远,差别很大。词义与句意吻合,但其为名词性成语,不能作谓语,其前应用“有”,排除A。

六、语义重复角度
成语本身含有一定的意义,若不注意将成语与句子语义进行比照,有可能就会造成成语含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如:“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成语“当务之急”中的“当”已含有目前的意思,句子中再用“目前”就多余了。
  

常见需注意的三种成语语义重复现象
现象一
句子中已出现了比喻性成分,再使用带比喻词的比喻性成语则造成语义重复。
现象二
某些成语本身暗含“令人”、“让人”的意思,句中若出现这两个词语,再使用带有这些含义的成语则会造成语义重复。
现象三
成语中的某个语素已包含句中某方面意思造成语义重复。  

上述三种情形,以第三种最为常见,考生需重点掌握。
【例题6】我在读到这些段落的时候,眼前总是浮现出马悦然的形象,他喝着威士忌,____ 地讲述自己那些 ____ 的故事,讲到关键处常常戛然而止,举起空酒杯,用四川话说道:“没得酒得。”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津津有味  不知所云              B.津津乐道  跌宕起伏
C.兴致勃勃  引人入胜              D.娓娓而谈  老生常谈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为C。“津津乐道”中的“道”与“娓娓而谈”中的“谈”都含有说话的意思,如填入句中则与后面的“讲述”构成语义重复,故排除B、D。第二空中,与后文的“关键处”相对应,表示故事吸引人的“引人入胜”更符合句意。“不知所云”指说者语言紊乱或空洞,这样的故事一般不存在“关键处”。  
得志不得意,失意不失志。
加菲小老虎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12-04-24
  • 最后登录2020-12-09
  • 发帖数3265
  • 考试币6111枚
  • 好评度0点
  • VIP金币0个
  • 特殊贡献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最爱沙发
  • 社区明星
3楼#
发布于:2012-06-21 17:26
数字特性法

数字特性法是资料分析解题中常用的计算技巧之一,它是利用一些常用数据的数学特性,将小数、整数和分数三者进行相互转化的化简方法。
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重点介绍这一计算技巧。
1.数字特性法应用情形
(1)当算式中的小数接近于下列真分数时,可以化成如下的真分数。

(2)当分式中出现尾数为5、25、125的数据时,可以将分子分母同时乘以2、4、8,使得分子或分母的有效计算数位减少、计算量减轻。

(3)当算式中的小数为以下情形时,可以化成相近部分无理数,再进行计算。

2.例题详解
例题1:北京行测真题
2007年前三季度,A市工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工业增加值3806.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7%。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088.25亿元,增长9%;重工业增加值2718.12亿元,增长14.2%。完成工业总产值15777.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2%。其中,轻工业完成3550.44亿元,增长9.7%;重工业完成12227.12亿元,增长18.2%。
2006年前三季度,该市完成工业总产值约为(    )。
A.3377亿元          B.3311亿元
C.13578亿元          D.13221亿元

例题2:
2006年全年全省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96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7.6万人;企业实际缴费人数722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18.2亿元,支出192.3亿元,累计结余453.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5.9亿元,基金支付能力稳定上升,支付能力达26个月。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04.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3.4%;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30.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4.2%;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0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3.3%。
与上年末相比,2006年末,以下四个项目人数增加最多的是(    )。
A.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     B.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C.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D.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得志不得意,失意不失志。
加菲小老虎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12-04-24
  • 最后登录2020-12-09
  • 发帖数3265
  • 考试币6111枚
  • 好评度0点
  • VIP金币0个
  • 特殊贡献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最爱沙发
  • 社区明星
4楼#
发布于:2012-06-21 17:30
文章阅读考查内容与做题步骤

文章阅读是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唯一考查的题型,近两年来题量一直稳定在35道,占行测考试总题量的30%,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本讲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介绍文章阅读基础知识——考查内容与做题步骤。
公务员考试的文章阅读主要形式是给出一篇400-1600字之间的文章,后面给出几个问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回答问题。阅读的材料以自然科学类文章为主,人文社科类文章为辅,所涉范围比较广泛。
一、文章阅读题目的考查内容
文章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及对中长篇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所给文章涉及知识面广泛,要求考生立足于文章内容,借助自身的言语知识进行作答。虽然考查形式是大段文章,但有大量试题是直接针对字词、语句来设置的,换言之,文章阅读这类题型实际上融合了词语替换、语句表达、长句理解、逻辑填空和片段阅读等多种题型,是全面考查考生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综合性题型。
中 公教育专家通过分析公务员考试中曾出现过的文章阅读题目,可以看出其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文章中词语的考查
词语的考查属于文章阅读中考查面最小的考点,考生只需阅读词语所在句子或段落即可获得答案。文章阅读对词语的考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一种是逻辑填空性质的考查。对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要从句子、语段及全文的整体联系中理解词语。在具体的句子中,可根据词语所在位置的语法要求、内容要求、句子意思完整性要求等各方面确定词语的基本意思,同时还需结合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感情思想倾向来理解。
2.对文章中句子的考查
文章阅读对句子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上。对关键语句的把握是清除阅读中障碍,准确理解文章内涵的重要环节。关键语句一般包括蕴含文章主旨的句子,在结构上起衔接、照应作用的句子,在句意上较隐晦难懂的句子等。对文章中句子含义的理解,仍需建立在具体语境的基础上。
3.对文章中细节的考查
细节信息是承载文章内容的信息载体,同时也是最容易被考生忽略的内容,在文章阅读这样的大段落材料中细节信息就更容易被漏掉。因此,其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章阅读中的常考题型。
4.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概括文章主旨、分析作者的观点、把握材料中心思想等对文章主旨观点的考查是公务员考试文章阅读的另一大考点。文章主旨可通过记叙文中的主题、议论文中的论点、说明文中的事物特征加以确定。而作者观点则要通过能表现作者感情倾向的词语加以确认或快速排除干扰项。
5.对文章标题的考查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公务员考试中对标题的考查形式为要求考生从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标题。
6.对文章语意连贯的考查
文章阅读对语意连贯的考查较少,其考查形式也以语句填充为主,在学习了片段阅读语意连贯型题目后,考生可对此有较好的把握。
7.对文章隐含信息进行推断的考查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合理推断是文章阅读中比较特殊的一个考点。它与之前几种题型的最大区别在于前面几种题型都是着眼于文章本身,而此种题型则需要考生根据文章信息,结合相关知识,再运用一定的推理方法才能得出。由此可看出,此种题型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难度更大。
二、文章阅读题目的做题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做题之前,要快速地通读全文,逐段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并明确以下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什么事,有什么新发现?或者介绍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总的观点倾向怎样?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通过阅读原文,对全文作出整体感知判断,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步:审清题意,确定范围。
在文章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再结合各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文段和句子。有的题目对应的阅读区间很集中,容易发现;有的题目对应的阅读区间则比较分散,这就需要考生细心找准、找全,为下一步的比较分析打好基础。
第三步:认真比较,去伪存真。
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在答题时,一定要反复认真地分析比较,把原文和题目选项进行对照,以确定答案。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表示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得出答案或验证答案。
例题:
根据所给文章和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文学较之哲学,除了共通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外,还有其独特的风情。它有一种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情画意,有美好的欣赏性,这就是文学的美感。将好的文学作品成功地拍成电影,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在近代文艺作品中,《简•爱》和《音乐之声》就是充分展示文学美感的作品,一往情深地讴歌了生活的美和人类道德的伟大。
但是,欧美进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后,已经很难奉献这样的经典之作了,正像音乐领域很难再出贝多芬、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一样。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已经向简单化刺激方向蜕化。当年爱凑热闹的美国人组成拥有数十个分指挥的万人乐队来演奏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而且还盛情邀请作者本人赴美指挥。结果施特劳斯一曲指挥下来便逃之夭夭,因为那隆隆的击鼓声有如炮击,那管乐齐奏也有汽笛齐鸣的味道,美感被破坏殆尽,而那些所谓的音乐人却在那里喜形于色。由此可见,经典作品在“杯水主义”和“快餐文化”时兴的氛围里,其美感很多都要被附庸风雅和“猪八戒吃人参果”式的囫囵吞枣所销蚀。
现代人看起来太忙了,许多人在这忙碌的世界上生活,手脚不停,就好像在旅行,乘汽车匆匆忙忙地走过,没有时间回一回头,或者停一停步子,欣赏一下风景,结果,使这原本丰富美丽的世界,在我们眼中空无所有,只剩下匆忙和紧张,劳碌和忧愁。
受世界流行风的影响,又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今的中国文学也甚缺那种值得咀嚼的作品,而欣赏群也有点“顾不上”美感的仓促。缺乏哲学素养也许是文学美感短缺的重要原因,在文学评论类作品中尤其可以发现这一问题。文学作品是深沉还是浅薄,生活积累是客观条件,哲学素养则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现代文学中每每出现的诸如“终极关怀”“话语结构”等令人费解的新鲜辞令,其实都是作者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而生出的“怪胎”;只有深入浅出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靠“造词”来吓唬民众,而这样做只能使文学的美感更加丧失。
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今天跟以往相比,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已大为进步,生活的情趣和美感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绚丽开放,只有缺乏竞争力却又好高骛远的人才感觉不到“世界真美好”。因此,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美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美感有文学独特的万种风情,是独立于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之外的美学范畴的概念
B.文学美感是指作品具有美好的欣赏性,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情画意,能给人以美的情感体验
C.文学美感具有艺术的共通性,好的文学作品拍成好的电影或电视剧后,更能给人以美感享受
D.文学美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近现代优秀文学作品能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古代的则不能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D。本题是对文章中词语含义的考查。文章并没有提到文学美感的“时代性”,更没有涉及“古代的”文学。因此本题答案为D。其他三项都是对“文学美感”的正确理解。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施特劳斯从美国“逃之夭夭”,是因为受不了炮击般的击鼓声和汽笛齐鸣般的管乐声
B.防止当代文学美感的“滑坡”,需要文学创作者努力,也需要提升“欣赏群”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
C.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的进步,为文学美感的回归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D.本文针砭了追求感官刺激和急功近利的时弊,呼吁文学创作者重视生活积累和哲学素养,期待文学美感回归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A。本题是对文章中细节的考查。精读原文找到对应的句子,“因为那隆隆的击鼓声有如炮击,那管乐齐奏也有汽笛齐鸣的味道,美感被破坏殆尽”,通过比较可知,施特劳斯是因为音乐的美感被破坏殆尽而“逃之夭夭”的,而非受不了“炮击般的击鼓声和汽笛齐鸣般的管乐声”。因此本题答案为A。
3.第三段文字主要的意思是(    )。
A.人们应懂得去欣赏美丽的世界
B.人们除了工作外,对其他事情都不太感兴趣
C.人们为了工作而无暇顾及周围世界的变化
D.美丽的世界对工作繁忙的人而言没有太大意义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A。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第三段主要讲的是人们忙于工作,忙于奔波,没有注意到周围的风景,以致最后只剩下匆忙和紧张,劳碌和忧愁。作者意在强调的是要懂得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因此本题答案为A。其他三项明显不是第三段表达的主要意思,且有些表述违背常理。
4.对“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美感的“滑坡”,商业社会物质生活丰富、生活节奏加快是主要原因
B.文人哲学素养越来越低是文学美感“滑坡”的重要原因
C.文学美感的“滑坡”是事实,但不能一味地找客观原因,还是要从文学本身找出路
D.文学美感的“滑坡”,既由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所限,又受世界流行风的影响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C。本题是对文章中句子含义的考查。“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说明文学美感‘滑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学自身,要提升文学美感还应从文学自身来找出路。因此本题答案为C。A、B、D三项的原因都属于客观原因,因此排除。  
5.依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商品化程度越高,物质就越丰富,生活节奏也越快,而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却会越来越简单化
B.因为哲学素养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所以只要提高作家的哲学素养,就可望诞生出美感厚重而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
C.文章结尾说“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可见解决美感问题的职责在于当代文学青年
D.仅靠在形式上挖空心思,或在词汇上标新立异来体现文学美感,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并暴露出作者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的欠缺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D。本题是对文章隐含信息进行推断的考查。精读找到对应的原文“现代文学中每每出现的诸如‘终极关怀’‘话语结构’等令人费解的新鲜辞令,其实都是作者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而生出的‘怪胎’;只有深入浅出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靠‘造词’来吓唬民众。而这样做只能使文学的美感更加丧失”,可知D项正确。


得志不得意,失意不失志。
加菲小老虎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12-04-24
  • 最后登录2020-12-09
  • 发帖数3265
  • 考试币6111枚
  • 好评度0点
  • VIP金币0个
  • 特殊贡献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最爱沙发
  • 社区明星
5楼#
发布于:2012-06-21 17:31
解答文章阅读题目的三种通用方法

文章阅读在选材、题型方面的趋同性,决定了解题方法上也具有普适性,中公教育专家在深入分析最新北京历年行测真题基础上为广大考生总结了以下三种解答文章阅读题目的通用方法。
一、筛选法
筛选法,即用辨别筛选的方法从文章中找出关键的信息,作为答案或判定选项正误的依据。
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在运用此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筛选的对象
重要的信息,如基本概念、新的见解、含有特殊指代的词语、阐释概念、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重要语句等。此外,对一些诸如“也许”、“可能”、“大概”、“如果(一旦)”、“部分(全部)”、“过去(将来)”、“目前”、“除了……之外”、“唯一”等词语,阅读时也应及时标注。这些词语,或是对文章的论断,或是对事物的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等有限定强调的作用,一旦被改变,文章的论断也会随之扩大或缩小。这是命题者常设的出题点。
2.筛选的方法
检索性筛选是根据试题要求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找出所需要的内容、观点,其关键在于准确地“锁定”筛选的对象。
理解性筛选是对某种科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阐释,其关键在于准确地抽取特征,组织严密的语言进行说明。
3.筛选的原则
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即将题目要求与筛选出来的原文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有时对应的原文可能找到好几处,但一般情况下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进行必要性辨别。其他筛选出的原文,可能具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二、比较法
材料中重要的信息要经过比较鉴别后,才能找准所需信息。运用比较法,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比较的方法
将各个选项同筛选出来的原文进行比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明确差异,去伪存真,提取出正确选项。
2.比较的内容
范围的大小、程度的高低、可然与必然、部分与整体、现象与本质、肯定与否定、设想与现实等。
三、排除法
通常,除了正确的选项外,试题中还存在起干扰、迷惑作用的其他错误选项。针对文章阅读主要从逻辑角度来设置错误选项的特点,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将选项与筛选出的原文逐一对照分析、比较排除,从而判断出正确的选项:
1.曲解原意:即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
2.偷换概念:即在一些重要概念或关键说法上故意张冠李戴,使人误入歧途。
3.无中生有:即选项的表述脱离了所提供的语境,凭空捏造或妄作阐释。
4.超前肯定:即将原文中不确定的或是设想中的说法变成确定的或已成现实的说法。
5.以全概偏/以偏概全:即选项故意扩大/缩小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
6.不含因果:一是选项不是题干的因或果;二是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考生应注意,以上解题方法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基础上,建立在忠于原文(不夸大不缩小、不改变原文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否则容易发生断章取义,肢解甚至曲解原意的错误。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了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象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从地并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1.下列作为文中划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缓和,并没有想象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与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里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中公解析:根据 理解性筛选法 看出,划线句讲的是中条山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关系,而A项只写了中条山的山势。山势之缓和与否和中条山成为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没有直接关系。山势缓和的地方很多,不可能都成为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若把A项当作文中划线句的证据,则犯了 强加因果 的错误,故应排除。其他三项都出自第二自然段,而且都在划线句的后面,与它形成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所以都是正确的。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中公解析:先看A项,“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用 检索性筛选法 找到原文第二段,说“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再通过 比较法 ,我们会发现A项错在“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因为原文已经证明对中条山在中国文明中的作用的研究并非空白。A项 把肯定当否定 , 曲解原意 ,故应该用 排除法 排除。
再看B项,用 检索性筛选法 找到原文第三自然段,说“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通过 比较法 可知,中条山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在于护卫,而非在于“联结”。“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的作用,不是“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的。B项犯了 偷换概念 的错误,故可用 排除法 予以排除。
再看D项,用 检索性筛选法 找到原文末段,“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通过 比较法 可知,原文并没有说它是“必经之地”,D项 把可能性当作必然性,犯了超前肯定的错误 ,故也可用 排除法 予以排除。
C项的“群山环绕”“比较封闭”“肥田沃土”等信息,都能从原文中找到,故为正确答案。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保护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巨变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中公解析:根据 检索性筛选法 ,找到原文中的相关信息,原文说“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从“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看,这一扩张是成功了的。A项说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是把 否定当肯定 ,属 曲解原意 ,故应排除。
C项犯了 无中生有 的毛病。原文提及改朝换代,提及社会巨变,讲的是商朝势力越中条山向北扩张,与晋国越中条山向南扩张不是一件事。两者虽然方向相反,但其意义并未形成对比关系。
D项犯了 因果失当 的毛病。“有夏之居”在中条山的南面偏东,而汾运盆地则在中条山北面,不是一地,所以“有夏之居”不能成为“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的论据。
A、C、D三项都是错误的。由第二段末句可知,B项推断正确。

得志不得意,失意不失志。
加菲小老虎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12-04-24
  • 最后登录2020-12-09
  • 发帖数3265
  • 考试币6111枚
  • 好评度0点
  • VIP金币0个
  • 特殊贡献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最爱沙发
  • 社区明星
6楼#
发布于:2012-06-21 17:31
方程法解数学运算题

近年来北京市行测数学运算部分对利用方程法求解的情况考查不少,而其实上绝大部分数学运算题都可以用方程求解。本讲中公教育专家就为大家介绍方程法。
方程法是方程思想的具体应用,其核心在于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方程思想的重点也在于用符号构建出数量关系。处理方程的过程对思维要求不高,因此方程法的精髓在于“构建”(找出等量关系)。
流程:
方程法的主要流程为:

1.设未知量

2.找出等量关系
通常题干描述会提供文字的等量关系,如:西瓜重量是苹果重量的2倍。有些等量关系的表述较复杂,如:年龄问题中经常有“当甲在乙现在年龄时,乙多少岁”,列方程时就要多算一个甲乙年龄差。
3.列出方程
将等量关系转化为方程形式。
4.化简、解出方程
解方程的过程即是对方程化简、做等价变形的过程。
例题1:  某校学生会借用甲、乙两个教室放映电影。两个教室均有7排座位,甲教室每排可坐5人,乙教室每排可坐4人。两教室当月共放映15次,每次放映均座无虚席,当月共有469人次观影。问甲教室当月共放映多少次?
A.4     B.6      C.7     D.8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C。由“两个教室均有7排座位,甲教室每排可坐5人,乙教室每排可坐4人”得到甲教室有35个座位,乙教室有28个座位。
问甲教室放映次数,则设为x,乙设为(15-x)次。                    〔设未知量〕
放映次数×单个教室座位数=该教室总观影人次                   〔找出等量关系〕
依题意列方程35x+28(15-x)=469                                 〔列出方程〕
35x-28x+28×15=469
7x+28×15=469                                                   〔化简方程〕
可以直接求出7x=49,x=7。                                        〔解出方程〕
 
例题2:  一商品的进价比上月低了5%,但超市仍按上月售价销售,其利润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则超市上月销售该商品的利润率为:
A.12%   B.13%   C.14%   D.15%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C。由“进价比上月低5%”设上月进价为100,则本月进价为95。
依题意设上月利润率为x。                                          〔设未知量〕
两个月的售价是相同的。                                       〔找出等量关系〕
100×(1+x)=95×(1+x+6%)                                     〔列出方程〕
           5x=95×6%-5
            x=19×6%-1                                          〔化简方程〕
可直接求出x=14%。                                             〔解出方程〕
例题3:  某旅游部门规划一条从甲景点到乙景点的旅游线路,经测试,旅游船从甲到乙顺水匀速行驶需3小时;从乙返回甲逆水匀速行驶需4小时。假设水流速度恒定,甲乙之间的距离为y公里,旅游船在静水中匀速行驶y公里需要x小时,则x满足的方程为:

例题4:  某公司去年有员工830人,今年男员工人数比去年减少6%,女员工人数比去年增加5%,员工总数比去年增加3人。问今年男员工有多少人?
A.329    B.350    C.371    D.504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A。今年男员工人数比去年减少6%,则设去年有男员工x人,去年女员工有(830-x)人。                                             〔设未知量〕
今年员工数=去年员工数+3                                    〔找出等量关系〕
(1-6%)x+(1+5%)(830-x)=830+3                                〔列出方程〕
                           11%x=830×5%-3                       〔化简方程〕

解得x=350,则今年男员工有(1-6%)x=94%x=329人,也可根据今年男员工比去年少直接选A。
名师点评:考虑到员工数是整数这个特点,可以直接从今年男员工数是去年的94%入手,选项中只有329除以94%是整数。  
例题5:  商场的自动扶梯以匀速由下往上行驶,两个孩子嫌扶梯走得太慢,于是在行驶的扶梯上,男孩每秒钟向上走2个梯级,女孩每2秒向上走3个梯级。结果男孩用40秒钟到达,女孩用50秒钟到达。则当该扶梯静止时,可看到的扶梯有:
A.80级    B.100级    C.120级    D.140级

 



得志不得意,失意不失志。
加菲小老虎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12-04-24
  • 最后登录2020-12-09
  • 发帖数3265
  • 考试币6111枚
  • 好评度0点
  • VIP金币0个
  • 特殊贡献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最爱沙发
  • 社区明星
7楼#
发布于:2012-06-21 17:32
不定方程法解数学运算题

方程与不定方程在近年来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考试数学运算部分的考查应用较多,本讲中公教育专家将为大家讲解数学运算题目的方法——不定方程法。
不定方程是指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方程个数,且未知数受到某些限制(如要求是有理数、整数或正整数等)的方程或方程组。在行测考试中,最常出现的是二元一次方程,其通用形式为ax+by=c,其中a、b、c为已知整数,x、y为所求自然数。
解不定方程时,我们需要利用整数的奇偶性、自然数的质合性等多种数学知识确定解的范围。
流程: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解题流程如下:
列出方程 → 化为标准形式 → 确定解的范围 → 根据解的范围进行试探
1.列出方程
行测考试中的不定方程一般只涉及二元一次方程。
2.化为标准形式
即将方程化简为ax+by=c的最简形式以便于求解。
3.确定解的范围
一般利用整数的奇偶性、质合性、整除特性或者选项特征来判断解的范围。大部分情况下,通过这些性质可以直接排除错项圈定答案。
4.根据解的范围进行试探
对解的范围的缩小仍不能排除所有错项时,需要对这个范围内的可能解进行逐个试探。
例题精讲:
例题1: 工人甲一分钟可生产螺丝3个或螺丝帽9个,工人乙一分钟可生产螺丝2个或螺丝帽7个。现在两人各花了20分钟,共生产螺丝和螺丝帽134个。问生产的螺丝比螺丝帽多几个?
A.34个    B.32个    C.30个    D.28个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A。设甲用x分钟生产螺丝,乙用y分钟生产螺丝,x、y<20。
3x+9(20-x)+2y+7(20-y)=134                   〔列出方程〕
6x+5y=186                       〔化为标准形式〕
5y的尾数只可能是0或5,则6x的尾数为6或1。6x的尾数不可能是1,所以6x的尾数是6。1-20范围内,x只可能是1、6、11、16。  〔确定解的范围〕
代入x=1,y=36;x=6,y=30;x=11,y=24;x=16,y=18。由于y<20,所以y=18,其他都要舍去。螺丝有3×16+2×18=84个,螺丝帽有134-84=50个,螺丝比螺丝帽多84-50=34个。〔根据解的范围进行试探〕

例题3: 共有20个玩具交给小王手工制作完成。规定,制作的玩具每合格一个得5元,不合格一个扣2元,未完成的不得也不扣。最后小王共收到56元,那么他制作的玩具中,不合格的共有(    )个。
A.2    B.3    C.5    D.7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A。设合格的有x个,不合格的有y个。则5x-2y=56,x、y<20。
5x=56+2y,5x的尾数为0或5,56+2y是偶数,则其尾数只能为0。结合选项可知y=2或7。 〔确定解的范围〕
当y=2时,x=12,共完成x+y=12+2=14个,符合题意;
当y=7时,x=14,x+y>20,不符题意,排除。            〔根据解的范围进行试探〕
例题4: 有271位游客欲乘大、小两种客车旅游,已知大客车有37个座位,小客车有20个座位。为保证每位游客均有座位,且车上没有空座位,则需要大客车的辆数是(    )。
A.1辆    B.3辆    C.2辆    D.4辆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B。设大客车x量,小客车y量,依题意37x+20y=271。
20y的尾数是0,37x的尾数必然是1,所以x的尾数是3,结合选项知选B。
 
例题6: 某单位有宿舍11间,可以住67人,已知每间小宿舍住5人,中宿舍住7人,大宿舍住8人,则小宿舍间数是
A.6     B.7     C.8     D.9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A。设小宿舍有x间,中宿舍有y间,大宿舍有11-x-y间。
依题意5x+7y+8(11-x-y)=67,得到3x+y=21。                   〔化为标准形式〕
因为x、y均是大于0的整数,所以x<7。直接选A。              〔确定解的范围〕


得志不得意,失意不失志。
加菲小老虎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12-04-24
  • 最后登录2020-12-09
  • 发帖数3265
  • 考试币6111枚
  • 好评度0点
  • VIP金币0个
  • 特殊贡献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最爱沙发
  • 社区明星
8楼#
发布于:2012-06-21 17:33
定义判断解题技巧之提取要点法

解答定义判断题目,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取要点法,但是怎样才能准确地提取出定义的要点呢?可以从主体、客体、主观要素、客观要素四个方面考虑,其中主观要素是指目的、目标等,客观要素则是指采取的手段、达到的效果等。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定义判断主要考查的题型为单定义判断题目,下面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重点介绍单定义判断的要点类型与解题方法。
一、单定义判断要点类型
单定义判断的很多要点是可以通过提示词来确定的,常见的要点类型有以下几种:
1.表主体
我们看到一个新的定义时,首先要确定一下该定义是否有明确的主体。
主体,就是行为或事件的发动者、当事方。主体一般位于定义项的前面,除了要重点关注主体本身外,还要特别注意主体的修饰词如主体的数量、主体的性质等。一般来说,有明显主体的定义多为法律类、行政类定义。主体一般可作为定义的要点,有的题目仅仅依靠区分主体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2.表客体
客体,是指行为或事件的承受者、被指向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象。单独以客体为要点的定义比较少,很多定义中的客体都是省略的,即使出现一般也需和其他要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判断。
3.表目的
有些定义中会明确指出其目的,即主观要素,也就是行为者主观上具有什么样的动机、意图,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目的,一般会用“达到什么目的”、“为了……”、“确保……”等表示。
例如,投机是指为了以后再销售(或暂时售出)商品而购买,以期从其价格变化中获利。在这个定义中,“为了以后再销售商品而购买”和“以期从其价格变化中获利”就表示目的,揭示了投机这个定义的要点。
4.表原因
有些定义中规定了某些行为的原因,这类信息一般也是定义的要点,常常会跟在“由于”、“出于”等词语的后面。
例如,时间综合症指由于对时间的紧迫感而造成心理上的烦恼、紧张,以及生理上的活动改变等导致的病症。在这个定义中,“对时间的紧迫感”就是时间综合症这个定义的要点之一。
5.表条件
有些定义中还包含了一些成立的前提条件的,也应该引起注意,常见的有:“以……为前提”、“以……为基础”、“在……条件下”、“……时”等。
例如,血缘关系是以血统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形成的人际关系;或者是指在婚姻和血缘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该定义中两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是“或”,只要满足其中一项就符合。
6.表方式、方法或手段
有些题目定义有表示方式、方法或手段的关键信息,一般表示为“通过什么方式”、“通过什么手段”等,这也是要引起注意的。
例如,预感是指一个人通过梦境、幻觉、直觉等方式对未来事件的信息预先感知。在这个定义中,“通过梦境、幻觉、直觉等方式”是预感的要点。
7.表结果
除了上面几种要点外,有些定义还会明确指出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等,而结果一般跟在“造成”、“导致”等词语后面。
例如,生物集群灭绝是指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段中,在一个以上地理区域范围内,数量众多的生物突然死亡,从而造成生物物种数量短时间突然大幅下降。在这个定义中,“生物物种数量短时间突然大幅下降”是生物集群灭绝的要点之一。
二、单定义判断解题方法——提取要点法
在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中,大多数定义判断并不能仅仅依靠一个要点就能辨别,而是要通过多个要点来确定答案。而且不同的定义的要点类型也是不同的,往往是各种要点的自由组合,有的是主体和目的,有的是方法和结果,有的是主体、客体、方法、结果的综合,大家在找要点时一定要考虑全面。
例题1: 反应性相倚是指在沟通过程中,沟通双方都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并不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沟通。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反应性相倚的是(    )。
A.王厂长在大会上宣读了关于加强劳动纪律的发言稿,由于制定的措施不合理,职工在下面议论纷纷,但他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发言
B.张老师认为他为学生准备的口试题目并不难,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回答不出来,当学生要求张老师提示时,张老师断然拒绝
C.小李同意按照编辑意见修改稿件,但希望保留原文的写作风格,与编辑沟通后,编辑表示同意
D.妈妈得知小明考试失利准备劝慰一番,但她发现小明的情绪并未受到影响,于是放弃了劝慰小明的打算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C。首先分析反应性相倚的定义:
                 
分析各选项,A项王厂长还是完成了发言,不符合要点定义的结果;B项张老师断然拒绝,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不符合要点;C项符合全部要点;D项妈妈放弃了劝慰小明的打算,但未体现小明以妈妈的行为作为依据,不符合要点。
例题2:  生态入侵是指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使得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不断稳定地扩展,从而危害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的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生态入侵的是(    )。
A.某地发生大面积放射性核素泄漏,使某种植物发生变异,其繁殖力超强,逐渐取代了该地域内的其他植物
B.某实验室由于管理不当将试验用的致病性结核菌株散播了出去,造成结核病在周围居民中流行
C.产于南美洲的凤眼莲花朵艳丽,曾经作为观赏植物被我国引进,致使云南滇池因为凤眼莲的疯狂蔓延而鱼虾绝迹
D.美国科学家将从我国引进的野生大豆与当地品种杂交,培育出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该品种现已彻底取代了美国传统大豆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C。首先分析生态入侵的定义:

通过分析可知,A项“没有生物进入”不符合定义的行为;B项并没有改变生态环境,也不符合定义;D项没有“危害当地生产和生活”,也不符合定义。只有C项符合定义。
例题3:  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以下各项中,属于抢劫罪的一项是(    )。
A.李某潜入王某家中行窃,被发现后携所窃赃物逃跑,王某紧追不舍。李某见杂货店旁有一辆未熄火摩托车,车主正站在车旁边吸烟,便骑上摩托车逃走
B.郑某骑摩托车见田某提着精致皮包行走,从背后用力拉皮包带,试图将皮包抢走。田某拽住皮包带不放,见此情景,郑某突然对摩托车加速,并用力猛拉皮包带抢走皮包,田某当即被摔成重伤
C.某晚,在大街上见赵某一人行走,即起歹意,将其奸污,并将显示其身份的皮包等物带走
D.林某潜入胡某家中盗窃贵重物品,被主人发现后逃走,躲在农民家的草垛里睡了一晚。第二天村长高某路过时,发现林某行踪诡异,林某以为高某发现了自己昨晚的盗窃行为,对高某进行打击,致其重伤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B。首先分析抢劫罪的定义:

A项不符合定义的手段;C项抢走皮包是为了掩饰受害人的身份,不符合定义的目的;D项先盗窃后伤人,不符合定义的手段和结果。只有B项符合定义。


得志不得意,失意不失志。
加菲小老虎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12-04-24
  • 最后登录2020-12-09
  • 发帖数3265
  • 考试币6111枚
  • 好评度0点
  • VIP金币0个
  • 特殊贡献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最爱沙发
  • 社区明星
9楼#
发布于:2012-06-21 17:33
削弱型题目实例分析之削弱因果关系

论证形式为:论据M→论点N。
可能性推理题目中有很多题目都是通过因果关系来进行论证的,对于这些题目,从其因果关系的链条上分析,可以快速找到能够削弱的选项,主要有以下几种削弱形式:
1.因果倒置:指出实际上N才是M的原因。
例题:相比那些不踢足球的大学生,经常踢足球的大学生的身体普遍健康些。由此可见,足球运动能锻炼身体,增进身体健康。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断?
A.大学生踢足球是出于兴趣爱好,不是为了锻炼身体
B.身体不太好的大学生一般不参加激烈的足球运动
C.足球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使人受伤
D.研究表明,长跑比踢足球更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B。通读题干,“由此可见”后面的为论点,体现了一个明显的因果联系:“足球运动”(M)是“身体健康”(N)的主要原因。
要削弱这一论断,可以通过削弱两者间的因果链条来进行。B项指出,身体不好的大学生一般不参加激烈的足球运动,即“身体好”(N)是“参加足球运动”(M)的原因,也就说明题干的论断是“因果倒置”,有力地削弱了题干论断。
2.另有他因:指出实际上P才是N的原因
例题:某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被发现有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的人次在近10年来明显增多,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学术道德方面的素质越来越差。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会明显削弱上述结论?
A.互联网的强大功能为学术不端行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B.高校没有对大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方面的相关教育
C.近10年来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大幅增加
D.仍有三十名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省优秀论文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C。题干的结论是“说明”后面的内容,前面的为论据。两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即“大学生在学术道德方面的素质越来越差”(M)是“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的人次的增多”(N)的原因。
A项说明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水平确实不好,加强了结论;B项与题干论证无关;C项说明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的人数的增多是由于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增加,是“另有他因”,从而削弱了结论;D项是无关项,“有些论文被评为省优秀论文的事实”不能说明“大学生在学术道德方面的素质好”。
3.存在共同原因:即P是M和N的共同原因。
通过削弱因果联系来考虑其本质上也是削弱了论点、论据或论证关系,只是较为快捷。其中,因果倒置是最强的削弱形式,也是比较简单的;另有他因是最常见的一种削弱形式,经常在考试中出现;而存在共同的原因这种削弱形式出现较少,属于前两种削弱形式的变形。这几种削弱形式的本质上都是指出“M不是N的原因”。


得志不得意,失意不失志。
上一页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