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副主任科员
副主任科员
  • 注册日期2010-06-08
  • 最后登录2020-10-29
  • 发帖数274
  • 考试币569枚
  • 好评度0点
  • VIP金币0个
阅读:878回复:0

评论:年轻人 别老想着躲到体制内去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2-10-21 17:33
公务员考试“金”碗褪色百万大军依然趋之若鹜年轻人,别老想着躲到体制内去


  在很多人看来,公务员待遇好、有保障、不用担心失业,是不折不扣的“金饭碗”。

  公务员改革任重道远,大学生只有建立多元职业观,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贰 “金饭碗”,稀缺资源造就含“金”量
  公务员热为什么迟迟难以“降温”?有评论认为,一方面与公务员职业的“高幸福感”对青年的价值观导向有关,很多人认为公务员工作稳定,只要没犯 大的错误,就几乎不用担心被裁员的风险,一旦考上公务员,就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仕途;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路所致。大学生在就 业之路越走越窄的情况下,选择考公,既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又能“一考定终身”何乐而不为呢?
  公务员的“高幸福感”,来源于权力带来的优越感
  你幸福吗?这是最近中国社会和舆论场热议的一个话题。尽管央视的调查遭遇近乎调侃式的嘲讽,但这种更接近于功利社会对幸福感理解的命题,还是在一个日趋物化的社会中达成了共识——公务员被普遍认为是“高幸福感”职业。
  有人认为,公务员的“高幸福感”来自“稳定、高福利、有保障、安全感”,而这些恰恰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基本保障。当这些“基本保障”变成一个特殊 群体的待遇,并足以让他们形成“高幸福感”,那么,这种“高幸福感”并非社会福祉,而是特权阶层的优越感,实际上与“幸福感”的内涵是南辕北辙的。
  本该是社会成员的基本保障,最后却变成了公务员群体的“特殊待遇”,事实上,这一中国特色“官本位”的利益机制,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高度一体的计划经济模式被否定和弃置,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吃饭穿衣不再依靠分配,农民的粮食和副产品有了市场价值,商人的生意头脑也有了市场价值。计划经济时代被视为只有少数人才能够过上的生活,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但在此过程中,有一种资源依然稀缺,那就是权力。尽管社会发展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运作体系,但在不少地方,社会法则基本都是围绕着权力这个中心来运转的。经济社会活动本应是市场行为,但最后起作用的往往成了官场行为。
  于是,权力带来的优越感成就了最高的“幸福感”。说起来“稳定、有保障、安全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基础,属于普遍的制度保障。但这种基本的制度 保障,变成了百万人争相拥有的特殊权利,那么,体制外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处于何种程度的“幸福感”,抑或有没有“幸福感”?公务员的“高幸福感”,实则 折射了更大的社会缺陷。
  年轻人,到体制内去!
  如果说公务员的“高幸福感”只是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勾画了一个“美好未来”的话,那么大学扩招造成的就业难以及国家为解决就业难制定的政策,则实际推动了年轻人趋向这一“美好的未来”。
  多年前,我国在部署解决大学生就业时,就提出了“开发一些基层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岗位,有针对性地提供给高校毕业生”、“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的 重大项目、基础建设项目,鼓励吸纳大学毕业生参与这些项目”等措施。具体而言,就是扩大事业单位、公务员招录以及国有企业的招聘。
  上世纪末,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体制外的空间充满活力与机会,大批年轻人纷纷走出“体制”,进入外企或下海淘金;十几年后,形势发生了变化,这支悄然转向的隐形指挥棒开始朝反方向指引——年轻人,到“体制内”去!
  10月15日,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一份反映15万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求职意向的调研报告显示,将近四分之一的应届生选择“体制内”就业。
  然而,公务员招录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让道的明显意图,导致大学生就业选择更为狭窄,莘莘学子们纷纷以考上公务员为荣。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不仅普 通高校的学生为公考“狂”,就是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的硕士、博士生,都选择仕途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向。连续4年以至8年参加公考的年轻人,在媒体的报道中 屡见不鲜。
  实际上,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大学生的人口比例并不高——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8930人——大学生就业之 所以存在困难,有许多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机构与高等教育规模不相适应,服务业是容纳大学生最多的行业,如果服务业不发达,大学毕业生就只能到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求职。这就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根据这一现状来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环境。
  叁打破“金饭碗”,年轻人到体制外去
  公务员热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在人们讨论千军万马挤公考的同时,一些评论从“最苦金饭碗”之“苦”入手,认为“金饭碗”之“苦”,正打破了长期以 来报考者对公务员持有的虚假印象,让公务员摆脱掉“清闲”、“高薪”、“保障好”等标签。但事实上,即使是“史上最苦”,公务员职业仍还是“金饭碗”,与 其他职业相比,仍具有明显的优势。要给公务员热降温,只有等到公务员真正由特殊职业变为普通职业那一天。在这方面,公务员聘任制已为改革拉开了大幕。
  公务员改革,既要体制外“鲶鱼”,又要体制内“鲶鱼”
  10月15日,国考开始报名当天,广西人事考试网发布《2012防城港市政机关公开招聘聘任制公务员报名时间延长公告》。“聘任制”公务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早在2007年,深圳就开始试点公务员聘任制。今年年初,随着江苏、四川、河南等地相继推行这一制度,公务员聘任制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务员委任制,公务员聘任制最大的不同或者说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引入市场机制,将公务员“终身制”变成“合同制”,将公务员 “铁饭碗”变成“瓷饭碗”。近几年,打破公务员手中“铁饭碗”的民意呼声越来越强,在此社会背景下,一些地方也先后进行了探索,并部分实行了公务员聘用 制。
  深圳是最早“吃螃蟹”的城市。9月中旬,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称,深圳将继续扩大聘任制公务员队伍规模,并配合深圳市委组织部落实好党 委、人大、政协、民主党派、法院、检察院和群团机关新进公务员实施聘任制工作,争取在两年内使聘任制公务员占全市公务员总数的比例上升到10%以上,总数 增加到4000多人。
  始于2007年的深圳公务员聘任制改革试点,已经过5年时间。从最开始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实施,到如今推广到所有新进人员,深圳公务员改革备受关注。公众的关注焦点在于,公务员聘任制能否打破我国公务员队伍所具有的高度“封闭性”,让其不再“难进难出”。
  9月18日,观点中国网评论专栏作者王旭东撰文称,聘任制公务员向来被称为公务员队伍里的“鲶鱼”,以期发挥“鲶鱼效应”。可是,从各地的聘任 制公务员成效来看,确实是条“鲶鱼”,但还游离于“体制外”,对根深蒂固的公务员制度并未形成根本性“威胁”。而真正的“体制内鲶鱼”则是科学合理的退出 机制。目前,退出机制尚是雾里看花,虽然有连续两年年度考核被评为“不称职”等级的公务员将被辞退的规定,但遭遇“执行难”。只有进一步畅通“出口”,让 体制内外的鲶鱼更活跃,才能更好地发挥“鲶鱼效应”。
  “中国需培育教师、医护人员、市场营销、出租司机等城市主流就业领域的吸引力。”
  如上文所言,公务员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未来几十年里,官本位的利益机制,依然很难发生很大变化。更何况,官本位的文化和制度机制要发生变化,更是长期的任务。因此短期之内要想给公务员热降温,只有通过各种措施,拓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之路。
  “中国需培育教师、医护人员、市场营销、出租司机等城市主流就业领域的吸引力,让他们更受尊敬,进取空间明显,同时加强私营企业的吸引力,这将使中国的城市就业市场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更加平等。”近日,《环球时报》的评论说道。
  公务员考试的火爆现实说明,中国一要发展,向全体公民提供更多也更有吸引力的人生机会。二要不断调整改革,在有突出吸引力的行业与弱势行业间及 时调控平衡。这既是国家发展之道,也是增进社会幸福的正道。如果一个社会里的优秀人才都跻身官场;如果一个社会的优秀人才即使有了成就,也不得不去跻身官 场才能有更好的出路,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也还是存在问题的,显然,这是需要改变的。
  高度激烈的公务员考试表现了中国社会不从容的一面,而培育社会的从容,需要有更多个人的从容。给每一个人机会,即使他失去了这个机会,他也不会活得很差,中国只有逐渐做到这一点,今天社会中的很多喧嚣、激动和戾气才会最终趋于平复。
  总之,一个社会,要真正让优秀人才各归其位、各专所长,为社会创造财富,一个“苦”字,恐怕仍难以改变社会职业选择趋向体制内的单一选择。也许,只有从经济结构转型、社会保障、福利兜底、价值选择等角度着力,年轻人才可能多元认识职业价值,去往更自由开阔的职业天地。  据《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等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