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孙长青,8月份参加连云港东海县乡镇政法综治人员公开招聘,以优异的综合成绩被房山镇政法综治办公室招用。“上班2个多月,平常做台账,或跟老同志到村里学调解,挺充实。”25岁的她昨天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虽然进的是事业单位、干的是机关岗、拿的是每月1500元财政工资,但孙长青的“饭碗”不算硬——没有事业编制,每年签一次劳动合同,可谓“半泥半铁”。全县和她同批招录进岗的共32人,是东海首次以“定岗不进编”方式公开招聘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冻结好几年了,没有编制就不能进人,即使进人,财政也不拨工资。可现在,该县编办、人社部门公开招聘事业非在编人员,并由财政发工资,不是与现行法规相抵触吗?但“东海用人新模式”上周一经披露,却引发不少喝彩声,省内很多地方打算学习效仿,用以解决困扰他们多年的“编制冻结和不足”难题。那么,东海的探索是否符合事业单位改革导向?能否大面积推广复制? “谁不知道编制是硬杠杠?可发展是第一要务,工作需要,只好变通着来,总不能坐等编制下来再干事吧?”东海县编制办公室主任单兴华告诉记者,东海是财政转移支付县,行政事业单位要增加编制须省里批,可这几年上报新增的事业编制省里一个未批,要求内部调剂解决。可哪个单位愿意让出自己的编制? 此次县编办共核增“定岗不进编”事业人员104名,目前已公开招用32名乡镇政法综治和17名县水晶博物馆人员,余下的55个名额即将用于城管、商务新区人员公开招聘。 该县新近建成全国最大的水晶博物馆,其主管部门、县新闻出版局办公室主任李蕾告诉记者,好不容易在系统内调剂了2人,哪里够?好在向社会招聘了17名合同制人员,解决了用人急需,也减轻了财政负担,此次招聘可谓“及时雨”。 财政发工资怎么是“减负”?负责招聘的县人社局人才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范志兵解释说,招聘人员统一月工资1500元,每年再缴纳4000元企业保险,“如果是正式在编人员,支出至少翻番。”原来,这“减轻财政负担”,是相对于“同工同酬”“同保险”而言。 经过比对,省编制办事业处长欧阳波认为,东海的做法没有增加编制,也没有增加财政供养人员,但客观上增加了财政工资性支出。 省人社厅事业管理处长白伟透露,国家及省尚无编制或编外人员管理的“上位法”,南京、苏州也曾有事业单位“定岗不进编”的零星招聘,但像东海这样大规模公开招聘还是首次。尽管是局部探索,宏观上仍应从严控制,以防“编外人员”泛滥。 在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教授肖泽晟看来,东海的做法,撞了编制这个公共制度的“腰”,其启示价值要大于用人效果。他说,中央要求编制“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有增有减”是基于现实考量,因为许多事业单位人满为患。但实际上,编制已成各单位“私有财产”,只能增不能减,政府无法调控,这便催生出“定岗不进编”这一“四不像”来。他呼吁,各单位的编制、人员、岗位要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和编制结构优化,“瘦身”机关,“强身”基层,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同工不同酬,是东海此次用人的软肋。”南京大学劳动法副教授黄秀梅说,不管在编与否,都要遵守《劳动法》,做到同工同酬同权,否则易引起劳资纠纷。事实上,东海此次所招聘人员多抱有“临时观念”。他们中不止一人告诉记者,“工资还不如保安高,先干了再说。有六七个人还参加了上月24日的国考。”对此,黄秀梅分析说,这又带来新问题,由于编制、待遇不到位,人员没有归属感,留不住人。 人社部人事争议仲裁专家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副所长程延园教授担心,以上“编外人员”若从事城管、政法工作,会遭遇其身份带来的执法困境,不仅易“出事”,而且出事后也易被“顶包”。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研究员对“基层难”表示理解。他分析,尽管中央严禁以考核、评比、项目审批、经费划拨等条件,要求下级政府增设对口机构或增加编制人员,但下级往往“不敢顶”或“顶不住”,只好变通应对。当然,有的地方也会“搭车进人”。解决编制人员不足,最终要靠深化改革。他建议,东海要着眼事业单位改革大局,进行转变职能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创新,多试点完善、少匆忙推广,其它地方也不要盲目跟进,防止“编外人员”新一轮膨胀和“清退难”。(林培) |
|
|
1楼#
发布于:2013-12-03 14:34
感觉和合同工一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