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114回复:3
十八大解析中公教育十八大16个热点解读 一,十八大之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海洋强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经济部分首次提出来的,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高度阐释和全面升华。这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足以说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十八大报告与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部分总体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涵盖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有几个变化与亮点值得我们注意。 【报告摘要】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解读】 这在十七大报告中是没有提到的。发展海洋经济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化而发展起来的, 近年来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到江苏的沿海开发战略、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再到福建的海西经济区等,各地纷纷推出相关发展规划,并创立了若干发展模式。实际上,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到了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并将其作为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而这次又被列入到十八大报告内容,并提出“海洋强国”这个发展目标,已经明确了今后几年我国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足以说明我国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可见,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原因] 当今世界,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都把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作为重要的战略方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陆地资源趋于枯竭,陆地空间趋于饱和,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和发展空间。而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具有巨大经济价值,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许多国家把加快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发展海洋经济放到国家战略位置来抓。我国拥有辽阔的海洋国土,也是历史上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但是要统筹海洋资源的时序利用,海洋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其他资源的重要载体,对海洋的利用应做到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充分考虑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既要发挥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又要兼顾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二,十八大之科学发展观新定位 【报告摘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解读】 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了出来。从此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成为我们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指导思想体系中的长期性、稳定性、崇高性地位,申论中不仅当前可以引用,今后也可以引用。 [综合分析] 科学发展观提出十年以来,实践证明,中国社会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我们就能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我们就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就会面临诸多的掣肘。这次十八大报告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应该说这反映了十年来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10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关注数量增长,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成为新时期中国最响亮的声音,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船行深处浪愈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 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增长和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方面的生活标准与期望不断提高,人口结构和资源环境条件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主要依赖要素投入扩张的外延型增长方式难以持续。这些都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学发展的过程,始终伴随对长期利益和短期收益、发展速度和发展内涵、资源约束和发展冲动等矛盾的取舍决断。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顶得住压力,才能变阻力为动力,才能开拓新的空间。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三,十八大之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在文化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相比,明显有了新的高度,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多的是一种定性化的表述。这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且有明确的文化强国的目标,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要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所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了很明确的内容和内涵。 【报告摘要】 胡锦涛在十八大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中公解读】 十八大报告中不仅强调了公民素质的提高,还直接将之单独列为一节,这在之前是所没有的。之所以在新时期强调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出于以下考虑: [综合分析] 公民形象是一个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公民素质如何、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的形象。国民素质是评价一个国家好与坏,最直接可行的方法。但是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 事实上,近几年来,对于公民的道德素质水平,社会有非常多的争论,比如,有关道德滑坡的讨论,去年小悦悦事件,老人不敢扶现象等等。 对于当下严重的道德问题,应当实事求是地分析、把握其复杂原因,包括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个体原因与群体原因,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国内原因与国外原因,浅表原因与深层原因,等等。 第一,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包括道德转型,传统道德发生裂变,新旧道德激荡碰撞,道德失范现象不可避免。在转型期内,既有传统道德的裂变、消亡和新生,也有新兴道德的生长、发育和检验,二者融为一体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对传统道德尊重不够、认识不足、取舍不当。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对传统道德规范批判的多,肯定的少;抛弃的多,继承的少,导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许多优良美好的传统道德被忽视、抛弃甚至践踏了。对传统道德的良莠不分、取舍不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 第三,对新兴道德建设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宣传不够,应用不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提出的新兴道德如何梳理、清理、扬弃,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如何规划建设,总体上重视不够,研究不透,把握不准,缺乏共识。 第四,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脱节,道德失范代价过低。主要是对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导致在行动上厚此薄彼,一手硬一手软。特别是很多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发生后,由于没有相关法律,司法机关无法将其绳之以法,公众和舆论谴责的威慑作用有限,久而久之,道德失范行为不仅增多,而且更加严重,并形成不良效应。 因此,需要我们采取切实的一些措施,来解决公民素质问题,因此,十八大当中把公民道德素质单独成节来讨论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的。 四,十八大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经济部分首次提出来的,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高度阐释和全面升华。这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足以说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十八大报告与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部分总体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涵盖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有几个变化与亮点值得我们注意。 【报告摘要】 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解读】 十八大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中首先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是由于土地的自身特性所决定的。国土空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是一个国家进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场所,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国土空间开发就是以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通过人类的生产建设活动,获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过程。我国在长达几千年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空间格局,如人口的聚集、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的发展等。但随着中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经济规模迅速扩张,经济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如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一个关系到十几亿人口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一方面,持续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也给国土空间开发和环境资源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出现了地区间差距扩大、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区域间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另一方面,在广大的农村,征地拆迁中引发的社会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一些地方挪用、截留征地补偿款,有的在补偿安置不到位的情况下强行征地,集体土地征收已成为各方利益冲突的焦点;被征地农民表达诉求采取的方式越来越激烈,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具体来说,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建设和开发无序扩张,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乱占滥用耕地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第三,征地补偿资金不到位,被征地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第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不严格,收入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重要性] 我国国土辽阔,但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张,近三分之一的国土属于难以开发利用、不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的空间。同时,我国国土空间复杂多样,地区差异较大。从资源分布看,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水土资源、能源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在区域间的分布很不均衡;从经济分布看,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广大中西部地区只占40%;从人口分布看,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宝贵的国土空间。 [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每年有10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对土地、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生态和环境的压力也将持续加大。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十分有限的国土空间与日益扩大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使有限的国土空间发挥更大的承载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一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五.十八大之文化强国新高度 在文化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相比,明显有了新的高度,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多的是一种定性化的表述。这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且有明确的文化强国的目标,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要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所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了很明确的内容和内涵。 另外,关于公民道德素质方面,放在了单独的一节加以论述,可见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报告摘要】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胡锦涛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中公解读】 在十七大报告里,只是简单提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只是是强调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建设目标。而在本次十八大报告中,则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更高远的角度来看待我国文化建设,显然这是我们当前文化建设的新目标新方向。 [原因] 加强我国文化建设是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文化建设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实现。 加强我国文化建设有助于国家硬实力的提升。文化、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没有思想文化的革命、制度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是有限的。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亦是归功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发展文化建设可以激活硬实力的发展,并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造成在国家的战略选择与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上,都以硬实力(及其资源)作为比较、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标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作为综合实力基础之一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高。国家的战略方针停留在”经济强国“的认识层面上,缺乏从提升文化软实力角度增强国力的战略思考和总体规划。 第二,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样化文化的能力不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向多样化的趋势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各种腐朽、落后思潮纷纷涌现。而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西方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也不断涌入。原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而被边缘化,主流文化与各种不健康的亚文化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越发激烈。当前,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无法有效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潮和文化,这就造成公民对国家的忠诚感和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减弱,社会文化整合难度进一步加大。 第三,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单一,发展动力不足。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各级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科研院所和各种主流媒体,实施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强势宣传和直接教育。在传统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忽视了各种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以及普通民众学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推动主体比较单一,而且采取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力量作用单向化。对这种模式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浓重的行政化色彩,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学院派作风严重,针对性不足,缺乏时代特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渗透力不足,而且缺乏有效而又持久的发展动力。 第四,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赤字”严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我国的文化产业还面对着发达国家文化输入的严峻挑战。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存在相当程度的“文化赤字”现象。在文化交往中,境外文化产品像“洪流”一样大量地涌入我国文化市场,而我国流向域外的文化产品却像涓涓的小溪。 第五,文化资源开发不当,文化传播力不强。当前我国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还不尽合理,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规划。忽视前期调研、论证和方案设计,使资源的整体优势、核心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二是盲目开发。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开发、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三是粗放开发。由于对文化资源总体价值缺乏宏观深刻的把握,一些地方仓促上马,低水平开发。四是无序开发。当前,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短期行为和随心所欲的做法相当程度地存在着。文化传播力不强阻碍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六,十八大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经济部分首次提出来的,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高度阐释和全面升华。这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足以说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十八大报告与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部分总体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涵盖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有几个变化与亮点值得我们注意。 【报告摘要】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解读】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首次提出,一个根本性的保障。 首先在段落字数上看,十七大报告用了一句话来说明法律建设,并未提到制度;而十八大报告用了一个段落来说明制度建设。这足以说明十八大报告对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细化程度。 从具体内容看,十七大报告从节约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两个方面来阐述,概括面比较笼统。而十八大报告的方向更加明确、全面,从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生态补偿制度、耕地保护、水资源保护、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税费改革、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到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名词都被列入到十八大报告的具体内容,这些都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挑战而准备完善或出台的新政,这些对我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人与自然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而实现生态安全这个终极目标。 [存在问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我国之所以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跟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分不开。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环境产权制度不明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 一是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刚起步,相关法律制度尚未确立,使得交易的合法性成为问题,即交易后合法的排污量难以界定。 二是尚未开征专门的环境税。 三是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由于环境产权界定不清,利益主体不明,再加上支持资金严重不足、补偿标准低且缺乏可持续性,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 第二,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和全社会参与机制尚未建立。 一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不完善。 二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尚未建立。 第三,环境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监管监督机制不完善 第四,现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生态环保指标权重低。在当前的政绩考核体系中,经济发展指标所占比重过大,许多部门和地方政府以GDP为主导的发展观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少地方为抓“政绩”,片面追求GDP增长率,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七,十八大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在经济章节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标题,中肯地提出了当前我国经济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跟十七大单纯提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我国当前的问题认识更加深刻。 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指出,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所以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报告摘要】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中公解读】 相较于十七大报告内容,十八大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直接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章节的标题,并且,明确在报告里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报考里这样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根源。掌握了这些对于今年国考备考有重大意义。 [原因] 今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国际竞争不断深化,不仅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利益主体多元现象日益显现,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而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缓慢和滞后。因此,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重要性] 一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它直接影响的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实质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显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经济、科技领域竞争更趋激烈,各主要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采取规模和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重点,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面对世界经济的深度变革和调整,面对正在全球展开的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只有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挖掘国内需求潜力,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才能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紧紧跟上国际经济科技发展大势,形成国家发展新引擎,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 另一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影响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抉择,又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切实纠正重经济发展而轻社会发展、重经济总量扩大而轻经济结构优化、重物质财富获取而轻环境生态保护、重眼前利益而轻长远福祉的偏向,更好地适应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切身利益,必须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需要解决人与经济、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一系列问题,创新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此,必须作出艰苦不懈的努力。
八,十八大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报告摘要】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解读】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前到了首要位置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前到了首要位置上。再次体现了政府重视教育、重视道德文化以及更加以人为本的理念。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党的十六大以来,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才强国战略也在强力推进,党和政府爱才、识才、用才、聚才,不断创新人才理念和工作路径。如今,国之良才如千帆竞发,“人才强国”正从宏伟战略化为现实图景。 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回首这10年,人才强国战略恢宏展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科学人才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优先发展成为社会共识。 但是也要看到,教育公平的问题,始终是任何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价值取向的风向标。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教育公平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尤其是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以后,教育公平更是迈出了重大步伐。 [存在的问题] 尽管采取了不少促进教育发展的措施,以保证人才的大量供应,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教育公平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首先,东西部教育发展不平衡。据统计,东西部许多省份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差距在2倍以上;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同一个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发展不平衡,重点学校几乎集中了区域的优质教育资源。尽管政府有意识地进行平衡资源配置的努力,优质教育资源的逆向流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全国范围内教育基准的建立,以及鼓励优秀教师到西部、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政策。 其次,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如幼儿(学前)教育阶段没有建立起政府主导的模式,在许多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基本上是空白;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政策差异较大。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不同教育阶段的短板,协调处理各个教育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再次,不同人群受教育的机会仍然有比较大的差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西部女童的教育问题,残障孩子的教育保障问题,居住地与户籍地不同的人群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问题等,仍然困扰着我们。这也要求我们出台一些特殊的教育政策,通过矫正平等和补偿平等,给弱势人群子女教育特别的关怀。 最后,诸如高考政策、高校审批政策、学科点评审政策等,如果深入研究,也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是与教育公平的精神相悖的。
九,十八大之增强生态产品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经济部分首次提出来的,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高度阐释和全面升华。这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足以说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十八大报告与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部分总体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涵盖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有几个变化与亮点值得我们注意。 【报告摘要】 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解读】 “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内容是增加“生态产品”。“生态产品”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舒适环境,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 生态文明崇尚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可否认,当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没有被完全贯彻执行,一些地区仍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不但进一步加剧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也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产品”这一新提法反映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绿色食品,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会在周末赶到郊区农村呼吸清新的空气。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形式的文明,要想为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破解地方发展难题的出路所在。 [原因] 从2011年底开始,pm2.5空气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随后国家出台了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改善是环境保护的永恒主题,要让包括空气在内的多项环境质量标准体现民众诉求:要改善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质量标准,让监测数据与民众感受一致,环保工作要充分体现民众的期待和诉求,广泛调动民众的力量。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空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环境空气质量相比,污染物浓度仍保持在高位水平。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环境空气污染类型正从以一次污染物为主的煤烟型污染,转变为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并存的复合型空气污染,从城市的局地污染发展为城市群的区域污染。灰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煤烟型与氧化型污染共存、局地污染和区域污染相叠加、污染物之间相互耦合的复合型大气污染特征。 [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城市空气质量管理重结果轻过程,即只重视考核而缺乏对城市制定综合整治方案和方案实施的统一指导和规范。 二是长期以来实行一刀切的污染物排放控制策略,由于排放额度分配方法和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削减污染物排放没有使得城市空气质量同步明显改善。 三是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低,多污染物高浓度复合导致的空气污染严重影响环境安全,城市,尤其是重污染城市的空气质量亟待改善。 三是大气污染源排放结构复杂,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复杂化,管理部门急需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的关键技术支撑。
十,十八大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在文化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相比,明显有了新的高度,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多的是一种定性化的表述。这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且有明确的文化强国的目标,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要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所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了很明确的内容和内涵。 【报告摘要】 胡锦涛在十八大中指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中公解读】 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离不开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近年来,我国采取了许多措施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比如,今年,我国文化部已经表示,在年底之前,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将全部实现向公众免费开放,中央已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列入制度性预算当中。免费开放不仅是政府给民众的优惠,也是政府对民众进行文化服务的开始。 [综合分析] 对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政治需要。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和谐、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对文化的普及显示出国家在经济发展之后对于文化事业的反哺,这种反哺也将直接润泽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形成文化层面的“强大磁场”,产生不可估量的“精神生产力”。 当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大关注,不断改进完善文化服务设施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是文化事业投入经费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营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一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与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五是基层文化队伍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需要。 六是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意识尚未形成。从整体上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与广大群众迫切的基本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 因此,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立足于我国现实国情的,它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十一,十八大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社会建设篇里提出了不少新的内容。比如创新管理、收入倍增计划等等,都做了不少新的论断。从论述角度来说,与十七大内容相比,都是从群众感受出发而非仅仅是制度建设层面,如: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以人为本的方面上。 发展有一个先后次序,也和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我们的经济国力水平有关系,所以我们不可能齐步走、一刀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小康就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是当年小平同志强调的,我们过去总认为发展慢了不行,现在看起来,发展快了问题会更多更复杂。所以说,十八大要求我们在未来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间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报告摘要】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他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解读】 以上部分是以前党代会报告当中所没有的,为十八大首创。明确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方向——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角度为民生。 在社会建设方面更加强调以民生为重点。进行社会建设看起来好像关注的是老百姓的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养、住有所居,但背后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人民的承诺。从这一点来说,在社会建设方面,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让老百姓对未来生活更加幸福有了足够的期待。这些都显示出大政方针上有了新的部署。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具体举措包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 [存在的问题]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 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城市管理对象不断扩大,城市社会管理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管理对象扩大,原有的社会管理功能难承载。 目前,我国除了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企职工等体制内的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体制外人员的各类关系,如低保、医疗、养老、就业,以及计划生育、权益表达、看病就医、养老金领取、党组织活动、生活服务、老龄护理等,都进入社会管理系统,尤其是进入了社区管理范畴。因这些人的各类关系不直接归政府体制内管辖,因而被称为“社会人”。随着城市“社会人”急剧增多,城市社会管理对象总量迅速扩大,原有的城市社会管理功能难以承载和适应。 第二,社会管理难题增多,过去的社会管理手段难奏效。 从1993年以来,全国群体性事件数量一直居高难下,总量年均同比增长25%,其中500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上升近80%。尤其是2006年以来,仅百人以上群体性上访事件全国平均每年就达800多起近20万人次。这些群体性事件,涵盖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房产买卖、国企改制、企业破产、水库移民、环境污染、劳资关系、劳动争议、医疗纠纷、民族纠纷、宗教纠纷、涉法涉诉、损害赔偿、食品药品安全、利益分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以及入学、就业、看病、社保、治安等各个方面的矛盾纠纷。其中每一个矛盾纠纷的背后都涉及到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制度问题。对于这些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继续沿用过去的社会管理手段已难以奏效,这是目前城市社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第三,公众社会诉求升级,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难实施。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诉求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对社会管理的要求已不再仅仅停留于社会治安、应急处理、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规范秩序、风险控制、强化监督、遵纪守法等社会稳定层面,而是广泛涉及扩大参与、完善服务、改善民生、保障权益、净化环境、食品安全、公平正义、诉讼顺畅、政府勤政、干部廉洁等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和谐为目的社会管理。面对公众新的社会管理需求,沿用过去传统的控制、强制等方式已难以实施。 总之,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 十二,十八大之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社会建设篇里提出了不少新的内容。比如创新管理、收入倍增计划等等,都做了不少新的论断。从论述角度来说,与十七大内容相比,都是从群众感受出发而非仅仅是制度建设层面,如: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以人为本的方面上。 发展有一个先后次序,也和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我们的经济国力水平有关系,所以我们不可能齐步走、一刀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小康就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是当年小平同志强调的,我们过去总认为发展慢了不行,现在看起来,发展快了问题会更多更复杂。所以说,十八大要求我们在未来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间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报告摘要】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他具体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解读】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同时也是首次提出了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这一“新要求”。 中共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中共十七大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两次大会均未对居民收入增长提出具体量化目标。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虽然首次
|
|
最新喜欢:wangxi... |
1楼#
发布于:2014-02-15 08:43
写的好啊,谢谢分享
|
|
2楼#
发布于:2014-02-16 08:52
谢谢,请问后面还有吗
|
|
3楼#
发布于:2014-03-03 12:09
谢谢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