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727回复:0
提高文化软实力系列述评之九——树立文化自觉 继承文化传统
几天前的一个下午,北京某地铁站台上。一个小伙子失手掉落了他的手机,手机砸到了笔者的手,小伙子一面弯腰捡起,一面冲我大喊:“Sorry!”
家住“莱茵城”,上班CBD,吃饭麦当劳,娱乐KTV,洗澡称SPA,逛街是Shopping……在中国的不少城市,这种生活方式在年轻人中已不少见。难道我们连说一句完整的中国话的能力都没有了? 语言的功用不仅是交流,也是展示。有时候,说话就是一场小小的心理“秀”、形象“秀”、身份“秀”、态度“秀”。比如,皇帝自称为“朕”,命称为“制”,令称为“诏”,都含有一股说一不二的意思。 会说外语是好事,在开放的、发展的汉语中夹杂一些外来语,似乎也不必过敏。唐太宗最喜爱的战马名为“飒露紫”“什伐赤”等等,想必也不是端正的汉语。问题在于,我们脱口而出的“你好”“抱歉”“是的”之类的非外语而后快,就足让人皱眉了。 这种感觉,绝不是一丝忧虑而已。美国学者亨廷顿在他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中,将文明划分为西方文明和西方以外的“其他文明”。他称,它们之间必将为确定其文化的价值而引发各种冲突。近些年来,众多学者将“软实力”概念引入国家竞争过程中。在法国记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一书中,描写了一间美国好莱坞老板的办公室:他的办公桌上放了3个座钟,指针分别调在“日本时间”“中国时间”和“印度时间”。正是在这种思维下,“美国文化无论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是艺术的还是娱乐的,是来自哈佛的还是来自好莱坞的,都总是处在这种影响力的中心地位。”可见,不论我们持何种观点,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文化自觉、自信,都已经迫在眉睫。自觉建设我们的文化,具有空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文化是构成个人、团体以至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丧失了文化自觉,思想混乱不清,是非观念不明,美丑不分,进退失据,也就丧失了判断能力甚至行为能力。鲁迅先生曾讽刺在日本的“清国留学生速成班”:或头顶上盘着大辫子,或解散辫子,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种不中不洋的丑态,与晚清积贫积弱的国情相匹配,正是中国文化被重创、国人文化心理极度脆弱的写照。也正是从那时起,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如何提高国人文化自觉的课题也就摆在我们面前。 事实证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纯属痴人说梦,而“全盘西化”的道路也根本走不通。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吸取世界文明精华,创造更加灿烂的当代中国文化,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才是强国之路。正如鲁迅所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弗失固有之血脉”,就是保持文化自觉,继承文化传统。中国文化的灿烂、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我们必须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不仅是文化界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和人生观,我们才会在一杯茶里品出岁月,从一窗月中想到故乡,才有乡愁的寄托与抚慰、史册的感叹与敬畏。 树立文化自觉,就要努力开掘中华文化的精华并让其发扬光大。当然,这也绝不是故步自封、拒绝包容。自我封闭的结果必然是文化的没落。2000多年前,李斯曾劝诫秦王嬴政说,如果一味眼光向内,珠宝玉器、佳人良马、美器绚彩都不会出现在秦国,“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天,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汲取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是使中国文化更具亲和力、影响力,更加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必由之路。(转自光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