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500回复:2
文章要这么读……[p][p][p] 一提起《申论》这门考试,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就是:大作文写不出来。因此在申论备考的过程中,文章写作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当然,背素材、抄范文,这些准备是有必要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余3道题目的日常积累,它们的得分才真正决定了你的申论成绩。 鉴于此,我们选取了部分时事杂志的资料,希望给大家介绍一些做题的技巧,另外,也能在平时带领大家积累一些考场上需要的官方语言,做到“心中有法、笔下有话”。 更多分享请到璧尘公考总群③ 413483651群相册下载查看。[/p][/p][/p][p][p][p] 请根据给定资料,归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p][/p][p][p][p] [/p][p][p][p][p]做题[/p][p][/p][p]分析[/p][/p][/p][/p][/p][/p][p][p] 1 [p]
红色字体部分为答案所在的句段,方框中的词为“问题标志词”,加阴影的词为“原因标志词”。[/p] 2 [p]
“问题标志词”常有:“了”“到”“导致”“带来”“影响”“造成”“拖累”“软肋”“短板”“阿喀硫斯之踵”“造成/导致/带来……的局面/窘境/尴尬/结果/负担/问题”等。[/p] 3 [p]
“原因标志词”常有:“原因”“在于”“因为”“由于”“是……的缘故”“追根溯源” “片面地/盲目地/……”“缺少……”“对……不够”“只注重……而很少……”“(表示结果的词)+凸显了/反映了/投射出/导致了/违背了/促使(原因)”等。[/p] 4 [p]
将“问题”与“原因”分类、逐项列出后,然后按“合并同类项”(同义合并,异义罗列)的方法,整理出答案。[/p][/p][/p][p][p][p] [/p][p][p][p][p]给定[/p][p][/p][p]资料[/p][/p][/p][/p][/p][/p]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3年国家发改委对全国新区新城建设状况进行调查,抽查的12个省会城市全部提出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新区55个,平均每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在中部城市合肥,短短十多年时间,城市面积扩张到一万平方公里。(问题1.城市扩张速度快)然而,近年来,西安、上海等多地曝出排队摇号入园问题。有的一个小区住户近千,配套的幼儿园却只有每学期几十人的招生名额;有的两三个小区只配建一个幼儿园,僧多粥少让不少孩子面临“无园可上”的窘境。不仅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而且服务能力和水平也较低,(问题2.公共设施不足+3.服务能力水平低)入园“摇号”、入学“大班”、就医“扎堆”等现象普遍。新城越建越大,居民越来越多,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却成“短腿”。 公共服务存在软肋,凸显一些城市管理者规划理念重“面子”轻“里子”,对教育、医疗等合理民生需求重视不够。(原因1.管理者理念偏差,重面子,轻里子)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因为这些公共服务设施要大量“赔钱”,而将其交由开发商配建,但“一配了之”导致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搞低标准建设,(原因2. 低标准建设,投入少)“小马拉大车”,造成公共服务资源紧缺,影响百姓居住幸福感(问题4.公共服务资源紧缺,影响幸福感受)。 “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带来一些城市产业空心化问题。记者在中西部地区调查发现,一些官员心中,大手笔建设商务办公楼、CBD就代表“退二进三”、“升级换代”,这导致有规模、无内涵成为新城普遍存在的问题。(问题5.产业空心化,无内涵品质)记者发现,不少新城中,办公楼和厂房大面积闲置,有的开发商打着产业城的旗号将写字楼打造成“类住宅”出售,一些地方政府直接改规划,将企业厂房改建成酒店式公寓。 新城建设与发展实际脱节,投射到规划实践就是过分重视土地、建筑等“硬规划”,忽视人口、产业、资源、区域协调等“软规划”。 (问题6.与现实脱节,重视土地等硬“规划”,忽视人口等“软规划” )周琦说,地方报批新城建设时,常只注重描绘美好愿景却少研究地区人口流向、当地资源禀赋,过度考虑供给,少注重需求,理想与现实脱节。(原因3.重供给,轻需求) 采访中记者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过去一段时间里,一些地方的城市发展片面追求建设速度、淡化发展质量。(原因4.追求建设速度,淡化发展质量)不少规划学者批评,一些地方领导来不及评估当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就争着喊出“一年成名,三年成型,五年成城”或“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口号搞开发,(问题7.不结合当地情况,喊口号搞开发),违背了城市发展规律(原因5.忽视当地实际,违背城市发展规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尚武说,城市需要积淀、生长和逐步繁育,难以“速成”。一个地方出于政绩需要盲目追求短期规模,(原因6.出于政绩需要盲目追求短期规模)会带来供需失衡(问题8.供需失衡)。 记者调研了解到,四面建新城的发展模式表面光鲜,却容易“拖累”老城品质的提升。一些省市既要争建航空港、高铁新城,又要抢抓一批高新区、产业园区,“不得已”只能搁置老城改造、历史文化保护(问题9.影响老城区品质提升)。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城规所顾问总规划师韩秀琦说,这种管新不管旧、保政绩轻民生的做法,实质反映了少数干部好大喜功,不下真功夫、不啃硬骨头的心态(原因7.保政绩轻民生,错误的“政绩观”)。 此外,多硬件建设规划,少区域特质、资源分析的“软研究”也是主因。(原因8.多硬件建设规划,不注重区域特质等“软研究”)这造成一些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配置的严重滞后(问题10.公共服务配置滞后)。合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合肥市去年摸底发现,在该市政务区、经开区、滨湖新区等新城区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教育资源特别是幼儿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而且有的地方即便补建,也面临场地空间不足的硬伤。归根到底在于前期城市规划对这些公共服务资源的规划不足、没留余地。(既是问题11也是原因9:前期规划不足) 安徽省住建厅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城市发展中对教育、医疗、健康等多种公共服务规划往往是部门主导相互割裂,没有形成一盘棋的统筹(原因10.缺乏统筹管理),这也导致出现城市外表靓丽而内涵品质不足。(问题12.内涵品质不足) [p][p][p] [/p][p][p][p][p]答案[/p][p][/p][p]整理[/p][/p][/p][/p][/p][/p][p][p][p]存在问题[/p][p] 1.城市扩张速度快; 2.公共设施不足; 3.服务能力水平低; 4.公共服务资源紧缺,影响幸福感受; 5.产业空心化,无内涵品质; 6.与现实脱节,重视土地等硬“规划”,忽视人口等“软规划”; 7.不结合当地情况,喊口号搞开发; 8.供需失衡; 9.影响老城区品质提升; 10.公共服务配置滞后; 11.前期规划不足; 12.内涵品质不足。[/p][/p][/p][p]
[/p][p][p][p]具体原因[/p][p] 1.管理者理念偏差,“重面子,轻里子”; 2.低标准建设,投入少; 3.重供给,轻需求; 4.追求建设速度,淡化发展质量; 5.忽视当地实际,违背城市发展规律; 6.出于政绩需要盲目追求短期规模; 7.保政绩轻民生,错误的“政绩观”; 8.多硬件建设规划,不注重区域特质等“软研究”; 9.前期规划不足; 10.缺乏统筹管理。[/p][/p][/p]
[p]
[/p][p][p][p] [/p][p][p][p][p]合并[/p][p][/p][p]同类项[/p][/p][/p][/p][/p][/p]是不是蛮简单的?下面就是来合并同类项啦。[p][p][/p][/p][p][p][p]问题归纳[/p][p][p][p][p][p]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 [p][p]1.城市扩张速度快,城市建设与发展实际脱节,供需失衡; 2.公共服务资源紧缺,前期规划、设施不足,服务能力和水平低,公共服务配置滞后,影响群众幸福感受; 3.城市发展模式偏差,影响老城品质提升,产业空心化,内涵品质不足。 [/p][/p][/p][/p][/p][/p][/p][/p][/p]
[p][p][/p][/p][p][p][p]原因分析[/p][p][p][p][p][p]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 [p][p]1.城市管理者规划理念有偏差,片面追求建设速度、短期规模,投入少,忽视发展质量; 2.保政绩轻民生的错误“政绩观”; 3.重视建设规划,对区域特质、产业、资源实际缺少研究,违背城市发展规律; 4.公共服务规划部门之间相互割裂,缺乏统筹管理。 [/p][/p][/p][/p][/p][/p][/p][/p][/p][p][p][p][p][p][p][p][/p][/p][/p][/p][/p][/p][/p][/p] |
|
|
1楼#
发布于:2017-07-22 17:12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
2楼#
发布于:2017-08-14 11:12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